题文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城镇化率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西部相差(百分点)2007年53.2%39.4%37%16.22008年55.7%40.9%38.3%17.42009年56.7%41.3%39.4%17.32010年59.9%45.2%41.6%18.32011年61.1%47%42.7%18.4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资料《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材料三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⑴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6分)⑵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6分)⑶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⑴图表明了2007—2011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稳定增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2009年后增速加快,到2011年已超过城镇化的预期目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4分) 表反映了2007年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都有了提高,但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2分)⑵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分)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分)③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就业等民生问题。(2分)⑶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必将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分)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4分)。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4分)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能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4分)
点击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城镇化为背景进行设题考查。具体考查形式采用了图示、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小题是图表解读,考生在解读时,一定要把握住图表题的解题步骤。做到“三读”、“两比”“一个注意”。解题的方法是要看表头、表格内容、注释。再分析内容的时候要对比。最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图像反映包含的信息是我国2007—2011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情况和城镇化率情况。同时要与国际进行对比。上表反映了2007年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后揭示本质。考生回答第二小题时,考生要结合材料中的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贯彻落实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何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考生回答第三小题时,首先要明确的“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根据教材知识体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相关知识。本题可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易错点: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永恒不变。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6:1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450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