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 、氧化铝(Al2O3) 和氮化硅是优良的高温结构陶瓷,在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有重要用途。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Al与NaO

更新时间:2023-02-04 16:02:51 阅读: 评论:0

题文

碳化硅(SiC) 、氧化铝(Al2O3) 和氮化硅(Si3N4)是优良的高温结构陶瓷,在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有重要用途。(1)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氮化硅抗腐蚀能力很强,但易被氢氟酸腐蚀,氮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一种铵盐,其反应方程式为                                                    。(3)工业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硅,其反应如下:3SiCl4(g) + 2N2(g) + 6H2(g)

解析

(1)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2OH-+2H2O = 2AlO2 + 3H2↑;(2)氮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一种铵盐,这种铵盐是NH4F,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3N4 +16HF = 3SiF4 + 4NH4F ;(3)①Si3N4(s)的质量是5.60g,所以的物质的量n=5.60/80=0.04mol,根据3SiCl4(g) + 2N2(g) + 6H2(g) Si3N4(s) + 12HCl(g),可知V(H2)="6" V(Si3N4)=6×(0.04/2/5)="0.024" mol/(L·min);②反应的N2的物质的量n=0.04×2=0.08mol,所以平衡时容器内N2的浓度=(0.2-0.08)/2="0.06" mol·L-1;③SiCl4(g)的转化率是=0.04×3/0.3×100%=40%;④若按n(SiCl4) : n(N2) : n(H2) =" 3" : 2 : 6的投料配比,向上述容器不断扩大加料,因为这个投料比为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SiCl4(g)的转化率应该不变;⑤由SiCl4(g)+2H2(g) Si(s)+4HCl(g);△H=+QkJ·mol-1(Q>0)可以知道,压强增大,反应向左进行,所以减小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故A错误;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达到平衡时,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吸收热量小于QkJ,故B错误;C正确,反应至4min时,若HCl的浓度为0.12mol·L-1,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15mol/(L·min),故D也错误,本题答案为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方程式、化学平衡的综合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该题比较全面,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碳化硅(SiC) 、氧化铝(Al2O3).....”主要考查你对 [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考点的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的构成: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三决定: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                          原子核决定原子的质量(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物质中保持原物质的一切化学性质、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联系: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原子通常用表示,分子用化学式表示,离子用表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6:0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42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