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36分)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1)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8分)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2)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些智力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摘编自埃德蒙·柏克Ⅲ等著《世界史:大时代》(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12分)材料三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摘编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8分)材料四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者把农业和原料商品的生产作为殖民地的唯一领域。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他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要求废除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要求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在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4)依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图》简要说明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分布和构成。(2分)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概述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诉求。(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2分)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2分)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2分)(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6分)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6分)(3)西方:维护和完成条约体系,扩大侵略权益,影响控制清政府。(3分)中国: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惜放弃国家权益,维持传统外交体制。(3分)影响: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外交体制。(2分)(4)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主要是分布在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分)在政治上,主张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分)在经济上,反对发达国家在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2分)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2分)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根据材料简单归纳即可得出,“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可知佛教和儒家的孝道冲突。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可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基础知识迁移,联系课本中三教合一和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内容即可。(2)看清楚设问:相互影响和促进。分成两层来叙述,中国对西欧和西欧对中国。由题干的相关内容也可找到答题思路。“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即可得出: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进一步思考对西欧的影响: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即可得知: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进一步思考对中国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3)西方角度:从题文中“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可知西方公使进京是为了“维护和完成条约体系”;“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可知是为了“扩大侵略权益”;“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可以看出是为了“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中国方面:从“天朝至尊的信仰”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观念;“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可知“不惜放弃国家权益,维持传统外交体制”。分析影响,从西方的目的和清政府的思想可以认识到:“公使进京”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外交体制。(4) 观察图片即可得知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分布区域。基础知识再现,不结盟运动的背景。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即可。政治上,这些国家刚刚取得民族独立,在联系国际背景-两大阵营对峙,所以维护民族独立是关键,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打破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36分)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主要考查你对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5:1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9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