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摘自鲁迅《看镜有感》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张之洞在《劝学篇》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侯官严氏丛刊》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李军林《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第一次民主革命纲领③(2分)第二次①(1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三次②(1分)④(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开放兼容、抗拒排斥;中外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4分)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4分)(2)从中体西用到西体西用(从洋务思潮到维新思潮);(2分)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6分)(3)民主革命纲领;促成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理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6分)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汉唐魄力雄大,取用外来事物,自由驱使”,汉、唐时期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广泛吸收;“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每遇外国东西,推拒,惶恐,退缩”,清朝国力衰落,拒绝、排斥外来事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排斥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2)材料二中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即中体西用思想;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他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批判洋务派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学习西方层次变化的原因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该问考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实践意义。点评:向西方学习是一股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社会变革思潮,它从林则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过程,从而使中国找到了一条走上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历史告诉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学习西方应注意将爱国主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学习西方必须结合国情,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学习西方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发展。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主要考查你对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5:1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9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