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指导思想。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C
点击查看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主要考查你对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考点的理解。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一是抓住“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代表”四个关键词。 既然强调的是“中国”,我们理解这句话时,就不能脱离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越阶段、忽视国情,必须立足于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现有状况。既然强调的是“先进生产力”,我们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生产力状况,闭目塞听,自我满足,而应当把眼光瞄向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沿,看到我们的差距,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努力增加生产力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然强调“发展要求”,就不能仅就生产力来谈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从中国现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来理解“发展要求”。要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突破一切妨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通过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指导、引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各项工作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归根到底,我们不能离开当今中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孤立地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是结合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加深理解。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
全面正确地理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句话,应该抓住“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等关键词。 首先,既然强调“中国”,我们理解这句话时,就不能忘记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色,不能忘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的立意不是要把中国文化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做比较,而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既然强调“先进文化”,我们理解这句话时,就不能忘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这里所讲的文化不是指物质文化,而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最根本的是看创造它的那个阶级是否先进,而不是看它的传播手段和载体是否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播手段和载体上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人类进步的方向,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因而是先进的。我们的先进文化当然包括科学,但这里所讲的科学不只是自然科学,更主要的是指哲学社会科学。 再次,既然强调“前进方向”,就必须明确这个方向指的是什么。这个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保证这个前进方向不出偏差,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原因: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很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还为数不少。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党的深刻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却被解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这就警示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在科学分析了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从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不适应”,就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谓“不符合”,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不适应”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不符合”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我们党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把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五大能力,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这是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能力。考虑到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我们既面临宝贵机遇,又面对严峻挑战,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必须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是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去考察。这样的执政理念,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自己的执政活动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通过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根本利益来实践党的执政宗旨,通过领导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实践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就来检验党的执政成效,通过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践行党的执政使命。 把党在现阶段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执政能力,明确规定为五大能力,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局性、战略性、连贯性的,是着眼于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跨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这正是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所必须具备的胸怀、眼光和气度。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5:0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8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