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更新时间:2023-02-04 14:58:31 阅读:9 评论:0

题文

儒学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材料二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1)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别指出作者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提出的主要目的。(2)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不同政治势力是如何借助儒家思想服务于自己需要的?(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儒家思想中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制度。(2)太平天国融合儒家大同思想,创拜上帝教组织农民政权。维新派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借尊孔大搞复辟活动。(3)仁,仁政或以德治国,民本思想,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等。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问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叙述。第(2)问首先要弄清楚借助了儒家思想的近代不同政治势力,然后按试题要求组织答案。第(3)问,一要从材料中概括答案,另外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儒学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结合材.....”主要考查你对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5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6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孔子   材料   社稷   儒学   北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