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

更新时间:2023-02-04 14:58:08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定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央经济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央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中央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1)材料一怎样论述“发展生产”和“维护政权”的关系?这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2)概括材料二所述中国面临的问题。中央为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符合当时实际需要。(2)官僚资本主义的处理问题,投机商人问题,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问题,旧的管理方式的处理问题等。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问要求概括出材料的基本观点,要注意“准确”概括;第(2)问要求概括材料中列举的“问题”,应注意做到“全面”。至于中央所采取的措施,依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主要考查你对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5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6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业   材料   能使   工作上   这个城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