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至乾隆年间是清王朝的兴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简析“康乾盛世”是怎样形成的?试从这一时期西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说明这一盛

更新时间:2023-02-04 14:53:00 阅读: 评论:0

题文

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年~1795年)是清王朝的兴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简析“康乾盛世”是怎样形成的?试从这一时期西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说明这一盛世景象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形成:(1)明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清初自耕农增加。(2)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3)康雍乾时期大一统局面和边疆的开发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形成。(4)清朝满族当政给中国政治输入了新鲜血液,康、雍、乾皇帝励精图治。趋势:(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荷兰、英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强,力图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东方扩张。(2)而此时的中国已处于封建制度没落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对外奉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产流,使中国落后于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潮流。“康乾盛世”虽也辉煌一时,但终究是封建文明的夕照。后果:到18世纪末,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此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再也抵御不了新兴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此题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设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及概括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康乾盛世”的背景及评价。解题分形成、趋势、后果三部分。第一部分应依据满清政权建立的背景及政策措施进行说明。第二部分要把“康乾盛世”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即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横向分析。第三部分联系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进行说明。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年~1795年.....”主要考查你对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5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这一   盛世   西欧   时期   是怎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