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回答问题。

更新时间:2023-02-04 14:51:48 阅读: 评论:0

题文

    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回答问题。(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_______________(填写宇母)其中三峡水利工程位于基    地______(填写字母),该地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能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2)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________(填写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的能    源输送工程为________工程,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输电工程被称为__________工    程。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②改善西部地    区的能源供应状况 ③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    题,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BED;E;水量大;位于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清洁(2)A;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①④(3)不平衡;在开源方面,采用新能源,如核电、太阳能等。在节流方面,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    结构。

点击查看资源的跨流域调配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 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主要考查你对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 ]考点的理解。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 我国实现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主要有: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2)区域间不流动(3)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我国的资源状况: 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我国主要常规能源的地区分布:水能: 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煤炭:大别山一秦岭一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约占6%,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 3%江南九省仅占1. 6% 天然气: 陆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 2%和39.0%.

煤炭和天然气比较:

煤炭 天然气有点优点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缺点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计划: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4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能源   地区   示意图   箭头   图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