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6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50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下图是是图2中AB横断面0m以下等深线变化统计图。 材料二:辽河三角洲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单季粳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6%、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达55.3%,产量占全国50%以上,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产量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10多倍。材料三:乙烯是化工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目前大多用乙烯产量占炼油量的比重来衡量炼化产业链一体化进程。辽宁省炼油企业众多,2011年炼油量达到6352.1万吨,排名全国第一,但乙烯产量仅为106.8万吨,乙烯/炼油比为1.68%,长三角的上海的乙烯/炼油比为9.24%,近些年辽宁省石化企业亏损严重。(1)指出长江入海输沙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2)简述辽河三角洲水稻生产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10分)(3)分别指出辽宁与上海石化产业主导区位因素,结合材料简述辽宁石化产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10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6分)变化趋势:输沙量减少。(2分)判断理由:1981年到2002年河流AB横断面面积增大(平均深度增加),(2分)又因径流量未明显变化,说明长江入海口泥沙沉积减弱,泥沙量减少。(2分)(2)(10分)优势条件:生长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人均耕地面积广;机械化水平高;(单季稻)生长过程长,稻米质量好等。(5分,每点2分,三点以上5分)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育苗期)易受低温冻害;水稻种植历史较低短,经验相对不足等(5分,每点2分,三点以上5分)(3)(10分)辽宁:原料和燃料(2分) 上海:市场(2分)调整石化产业内部结构;延长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产业层次;兼并中小石化企业,扩大石化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等。(6分,每点2分,三点以上6分)
点击查看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根据图3可以判断:1981年AB段长江深度明显浅于2002年,说明沉积的泥沙量减少,一般来说沉积的泥沙量减少,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材料中明确提到,50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故只能是河流含沙量降低,导致河口沉积的泥沙量减少,河流深度增加。(2)分析农业区位从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种植历史、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辽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热量明显不足,河流湖泊较少,因而水源不足,种植历史较短,但是在夏季时,辽河三角洲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糖分,提高品质,而该地区又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分布区,因此,机械化水平较高。(3)影响工业的区位主导因素有交通、市场、劳动力、资源(原料和动力)等,通过图1及图2判断,辽宁附近海域有石油资源,上海没有,因此只能是交通、市场。辽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扭亏为盈,必须提高生产效率,采取的措施应该有扩大大企业的数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对石油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6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主要考查你对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考点的理解。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界限:(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 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是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玛拉雅山东侧(2)青藏高原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为界 3、三大自然区特点: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①形成: ②东部季风区 A.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上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B.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C.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集中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D.土壤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发育好,生物种类繁多E.水文:多外流河,主要是以雨水补给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③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②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①成因:夏季风和海拔高低 ②水平差异: ③垂直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4:4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21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