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有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题: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身体可分为三部分。B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它的胸鳍和腹鳍的功能是,控制前进方

更新时间:2023-02-04 13:56:15 阅读: 评论:0

题文

下图中有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题:(1)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身体可分为              三部分。(2)B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    ,它的胸鳍和腹鳍的功能是            ,控制前进方向的鳍是        。(3)D是一种珍稀鸟类,外形似家鸽,其身体呈        型,身体内有辅助呼吸的结构——         。(4)E的毛有       作用;其牙齿有      和       之分,与其食性相适应,E与D相比,E(哺乳动物)在生殖发育方面的特点是              。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头  胸  腹  (2)鳃 维持身体平衡   尾鳍 (3)流线  气囊 (4)保温 门齿臼齿   胎生哺乳

解析

(1)蝗虫属于昆虫,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3对足,一般由两对翅。(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水由鱼的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鱼具有五种鳍:背鳍、胸鳍、腹鳍、尾鳍和臀鳍,胸鳍和腹鳍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依靠尾鳍控制前进方向.前进的动力来自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3)鸟类的体形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可以减小飞翔时空气的阻力。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4)家兔的毛有保温作用,与其食性相适应,家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家兔的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适于消化植物纤维.D是鸟类,卵生,E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下图中有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主要考查你对 [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考点的理解。

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生物的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生物分类的特点: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通过生物的分类,可以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的历程。 生物分类单位: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特别提醒: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还有一些辅助等级,是在主要分类等级单位前加前缀,如“亚”单位。“亚”单位位于上一等级和下一等级之间,在上一等级的名称前加上一个“亚”字来表示。如亚门在门和纲之间。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的原因:生物的各项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在组成上也不尽相同,所以说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生物分类的特点: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是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划分的。因此,分类单位越大,所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减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3:5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10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胸鳍   呼吸器官   是一种   中有   害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