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孙中山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于什么时期确立?在哪一朝代逐渐完善?明清时期这种制度又有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评价一下该制度对社会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科举制度;隋朝;唐朝;明清时期,对科举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的格式为八股文,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2)说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一定影响。(3)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巩固了政治统治。通过考试选拔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统治阶级队伍中,成为官吏的主体。防止少数贵族垄断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②促进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③科举制为专制王朝统治选拔忠顺的奴才,对考试内容和作答形式有严格限制,使读书人丧失了创新精神,科举制成了羁绊思想和文化的桎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④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备而又严密的选官制度,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效仿中国的科举制。 (4)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在题型的设计上应该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主要考查你对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考点的理解。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使得士族无真才实学子弟无法通过家族来获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实学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国家也选出了真正有才学的人。3.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魏晋时,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国家指派中正评定等级,但是实际是门阀士族们的操控的晋升工具。科举制是由礼部统一主持考试,并且经过殿试由皇帝考核,这样,国家真正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1.原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3.创立: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4.发展: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唐朝的进士科最受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过,进士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谚语。那时的考试条件很差,进士、明经的考场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长安的天气很冷,常常遇到雪天,唐诗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的描述。但是实际只是在屋檐下席地而坐,还要答卷子,滋味和不好的;后代王朝虽然改善了考场,不过条件依然很艰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3:3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081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