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初一班举办历史手抄报比赛,王野同学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作为手抄报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王野同学真诚地邀请你和他共同准备,请回答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6:28 阅读: 评论:0

题文

某中学初一(1)班举办历史手抄报比赛,王野同学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作为手抄报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王野同学真诚地邀请你和他共同准备,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能收集到有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年,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 _______________,最远到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发展。但中国在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海上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然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响”,但郑和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记忆,我们应该学习郑和的什么精神,请写在以下框格中。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网络、图书馆、历史书籍、询问历史老师等。(答上两点即可)(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发生在 1405 年 ,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成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利益,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明中后期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造成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断的最主要原因。 (4)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学生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某中学初一(1)班举办历史手.....”主要考查你对 [郑和下西洋 ]考点的理解。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2、目的:(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3、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2、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废止了远洋航行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都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的隐藏目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出了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外,还有一个隐藏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2:2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92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