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试回答下列问题。(1)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进一步完善于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科举制产生于隋朝,进一步完善于唐朝。(2)科举考试在当 时是进步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魏晋以来只有权贵子弟才可以做大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3)提示:因为科举制发展到后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造就统治者忠实的奴仆。所以鲁迅先生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主要考查你对 [明清的八股取士 ]考点的理解。
明清的八股取士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也称为“时文”、“四书文”这种僵化的文体是明代科举的局限之一。
八股取士的实质:封建君主为了强化君主专制而进行的思想文化专制,是为了培养统治者忠实仆从的工具。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所谓股,即为对偶之意。简括来说,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分为八股,要用八个排比对偶组成,这边是八股文。 八股取士的影响:1.统治者扩大了统治基础。2.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了皇帝的忠实奴仆。3.读书人的的聪明才智遭到扼杀,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
八股文: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2:2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91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