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七年级桃花源记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23-02-04 11:29:29 阅读: 评论:0

初一语文七年级桃花源记同步训练

语文七年级桃花源记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阡陌(  ) 诣(  ) 邑人(  )

2、按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huò(   )然 yǎn(   )然 垂tiáo(   )

3、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渔人甚异之( )③欲穷其林( )④屋舍俨然( )⑤豁然开朗( )⑥后遂无问津者()

4、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5、选择正确的译文: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二、语段阅读: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第一段中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2、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人们生活:

3、从二、三节文字中找出两组同义词

①(  )——(  ) ②(  )——(  )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③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

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6、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8、有些成语初自选文所在的课文,清写出其中的两个:、。

三、同类阅读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解释加点的字

缘( )夹岸( )异( )复( )穷( )

2、默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在原文中)并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文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挑花源的?

4、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加点的字

才( )豁然( )旷( )俨然( )

属( )交通( )悉( )外人( )

2、翻译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

4、哪些句子描写了挑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5、概括本段段意

(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具(  )要(  )咸(  )先世(  )

妻子(  )邑人(  )绝境(  )间隔(  )

无论(  )语(  )不足(  )

2、找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

A、便舍船 B、屋舍俨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见渔人,乃大惊 D、武陵人捕鱼为业

3、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渔人至桃花源村,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对待渔人:

社会风气:

6、“见渔人”,桃源人为什么“乃大惊”?

7、桃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有什么作用?表现桃源人什么思想?

8、桃源人为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的字

便扶向路()()及()诣()

欣然规往()()问津()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写出本文的成语

四、课外阅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肆: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⑴与善人居(  )  ⑵面山二居( ) ⑶居五日(  )

2、翻译画线句子:

3、根据文意概括出一个成语: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qiān;yì;yì;2、豁;俨;髫3、①沿着,顺着②为……感到诧异③穷尽,走到头④整齐的样子⑤开阔的样子⑥探访,访求4、①C、B②B5、①A②C

二、语段阅读:

(一)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草/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1)优美,富饶(2)安定,和平(3)自由,快乐

3、①要——延②恶-——皆——减——并言——云——道乃——遂

4、①豁然开朗②避秦时乱③不足为外人道

5、发现访问离开

6、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7、(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8、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二)1、相处住过了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的选择和他相处的人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㈠1、沿着溪水的两岸对……感到诧异又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新鲜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沿着溪水向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㈡1、只开阔敞亮的样子开阔整齐的样子类交错相通都桃花源以外的人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口模模糊糊,好象有亮光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源中美好图景

㈢1、详细同邀,邀请都祖先

妻子儿女同乡人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

更不必说告诉不值得

2、BC

3、自说祖先为了避免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4、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挚淳朴

6、与世隔绝以久

7、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反衬世人的不幸,表现桃源人和平生活的愿望

㈣1、沿着先前的到告诉

高兴的样子打算渡口

2、写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练习语文同步练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练习题七年级语文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1:2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77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桃花源记   七年级   语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