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材料四: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做出的贡献。(1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2分)(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2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发展教育有什么启示。(1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出有教无类;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设立太学。 (1分)汉武帝(1分)(3)教育改革;(1分)戊戌变法运动(1分)(4)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要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孔子对教育做出贡献的相关史实。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体现了其人道思想结构的创新与均衡,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此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相关史实。认真阅读材料: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入太学等关键词体现了汉代教育制度的革新。汉武帝时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3)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的改革,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读懂材料的意思,找出二人观点的共同之处。“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二人都强调中国要改变强大,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要进行教育改革。“十九世纪末”、“政治运动”体现了改革教育的事件,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确定是戊戌变法。(4)此题是材料分析题,要从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信息。国家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只要围绕材料的意思回答即可。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主要考查你对 [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
夏、商、西周各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发展:1、农业:耕作: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作物:“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在甲骨文和《诗经》中有记载。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制工具,青铜工具极少。2、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用于食用,拉车,祭祀等。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1:0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71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