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

更新时间:2023-02-04 09:58:03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上全面学习西方。……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材料二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材料三    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上均摘自孟祥青《三个甲午年  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是指什么改革?举例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和意义。(2分)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1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明治维新;举例: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细菌实验;重庆大轰炸(或“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隧道窒息惨案等)。(2分)(2)地位:根本法;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分,按照教材回答不给分)。(3)由被奴役、压迫、掠夺、屠杀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走向了复兴;由复兴富裕走向强大(1点1分)(4)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活;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1分,要求紧紧围绕中日关系作答)

解析

(1)改革:根据材料一中的“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此后日本掀起了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举例: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的事例很多,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1931年开始的侵华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细菌实验;重庆大轰炸(或“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隧道窒息惨案等),等等。(2)材料二中的宪法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意义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要注意审题:根据材料二回答,按照课本知识回答不能得分。(3)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由被奴役、压迫、掠夺、屠杀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走向了复兴;由复兴富裕走向强大。(4)根据材料三中的“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应该注意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活;同时要注意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国际舞台上,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主要考查你对 [黄海大战 ]考点的理解。

黄海大战

黄海大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中方日方参战舰艇1012火炮161277兵力20523333舰船损失5艘沉没5艘重伤伤亡人数1200300

黄海大战:

邓世昌: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9:5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56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