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口号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2分)“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2分)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分)(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1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洋务运动(2分)。 自强 求富(2分)(2)辛亥革命(2分) 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3)民主、科学(2分) 新文化运动(2分)(4)近代化的探索(1分)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识记和理解分析,解答如下:(1)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一中的“自强之路”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信息,判断应该是指洋务派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2)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二中的“革命”以及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判断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实际要求学生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高举的旗帜以及相关的运动,根据材料三中的 “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可知它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发动了新文化运动。(4)要求学生对这一历程进行归纳,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从内容和方式看,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进行的不懈的探索,因此该主题就叫近代化的探索。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线索归纳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要对它们中的每一个的特点,内容以及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积极.....”主要考查你对 [洋务运动 ]考点的理解。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生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2.洋务派实力相对较强,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忻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忻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9:5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55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