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材料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请回答:(1)红军长征原因是什么?(2分)(2)结合这首诗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4分)(3)长征期间召开的什么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4)“三军”具体是指红军的哪几支队伍?(3分) (5)有哪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5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3)遵义会议(4)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5)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解析
(1)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的重大挫折,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⑴红军长征的原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③重要原因: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艰难险阻:由材料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可以知道当时红军面临着自然条件的恶劣环境,其艰难险阻主要是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3)遵义会议的最重要意义在于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注意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使党和红军进入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4)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一路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先后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5)长征精神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材料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主要考查你对 [遵义会议 ]考点的理解。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1、共同点:(1)都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3)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不同点:(1)所处环境不同;遵义会议处于长征时期和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危险环境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处于建国后粉碎四人帮后安定时期。(2)讨论的议题不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纠正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错误,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经济上方针。
遵义会议召开:1、背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2、内容:(1)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3)选取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3、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左”和“右”: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在战争年代,党内“左倾”容易走向关门主义,“右倾”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左倾”的冒进性。在和平时期,党内“左倾”容易走向空想主义,“右倾”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右倾”的保守性。其实,“左”与“右”的区别由来已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8:3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36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