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记录了历史瞬间的镜头,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图一刘邓大军夜渡黄河图二刘邓

更新时间:2023-02-04 08:09:05 阅读: 评论:0

题文

历史图片记录了历史瞬间的镜头,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图一刘邓大军夜渡黄河

图二刘邓大军顺利到达大别山

图三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材料二:2008年08月03日上午,首个“大别山红色旅游日”活动启动仪式在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前隆重举行。主题为“迎奥运,挺进大别山”。“大别山红色旅游日”定为每年 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当天,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的所有红色旅游景(区)点以及烈士陵园等纪念地免费对公众开放,相互之间可组团相互学习。活动仪式上,市旅游局局长童光亮在致辞中说,近年来,信阳市有效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实施“红绿结合”、“以红促绿”的红色旅游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全市红色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请回答: (1)请你判断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重大事件?参与这一重大事件的军队是哪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谈谈中共发动这一事件的条件吗?你知道该事件的目标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这一事件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谈谈信阳市积极实施“红绿结合”、“以红促绿”的红色旅游发展战略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2)中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作用是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3)因为这一事件中共在战略上由防御转入反攻,战区由解放区打到了国统区,继此事件之后,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了进攻。(4)“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历史图片记录了历史瞬间的镜头.....”主要考查你对 [挺进大别山 ]考点的理解。

挺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目的: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 战局的扭转:1.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 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2.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3.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敌人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4.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8:0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27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黄河   图一   图二   镜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