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C大陆是哪位航海家发现的?这位航海家的远航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从B至C航线,贩运的“黑色货物”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2-04 07:47:29 阅读: 评论:0

题文

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C大陆是哪位航海家发现的?(1分)这位航海家的远航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2)从B至C航线,贩运的“黑色货物”是什么?(1分)贩运这些“黑色货物”的目的是什么?(1分)(3)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对B地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1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航海家:哥伦布(1分)    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2)货物:黑人或黑奴(1分)  目的: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1分)(3)三角贸易持续了三百多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或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1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及与之远航相关的历史事件。解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C大陆指的是美洲大陆,接下来才知道发现这个地方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以及与哥伦布的远航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本题考查三角贸易中程——从非洲到美洲这段路线贩运的“黑色货物”,以及贩运“黑色货物”的目的。首先要知道B、C两地分别指是什么地方,B地指的是非洲,C地指的是美洲,奴隶贩子从B地非洲获得黑人之后,横渡大西洋,将黑人贩运到C地美洲,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做奴隶。其目的是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3)本题主要考查三角贸易持续的时间及其对非洲地区造成的严重后果。三角贸易持续了三百多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或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这也是如今非洲经济畸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C大陆是哪位.....”主要考查你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的理解。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 (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 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表现:(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和艰难;(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7:4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227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航海家   历史事件   下图   航线   货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