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作文(共42分,含书写考查分2分。)请在下面的作文中任选一题作文小题1: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小题2: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一封信说:“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更有价值。”请以“现在就去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例文:带着感动出发人生来就是一种情感丰富的动物,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所烦恼,又会为一点微小的进步而欣喜。我们听着别人讲述的故事,看着别人演绎的传奇,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沮丧。其实,我们都是各自人生中的主角,都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因此,我们无数次地被感动,无数次泪眼朦胧却心中无比温暖。 能感动我们的,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候,往往是平常地被我们忽视的小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初三了。刚踏进中学大门时的幼稚与羞涩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与稳重的我们。刚进入中学的我们,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虽然换了崭新的课本和崭新的教室,但还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以至于忽视了生活中的感动。 这件事发生在我刚进入初一不久,当时仿佛没什么感觉,但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忽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又忍不住要偷偷落泪。那是一个下午,因为天气转凉,所以父亲到学校为我送衣服。我听到父亲在教室门口叫我,本不想去拿衣服,但父亲坚持要我穿上,我只好照做。当时我真是羞愧到了极点,在众目睽睽之下极不情愿地接过衣服,抱怨道:“以后你不用给我送衣服,其实也不怎么冷!”父亲看到我幽怨的眼神,竟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他的目光里满是歉意。我回到座位上,低下头不再看父亲,但父亲离开的时候却看了我好几次,似乎在看我是否真的穿上了衣服。傍晚放学的时候,有的同学冻得瑟瑟发抖,但我穿着父亲送来的衣服,感到无比温暖。我穿着的岂止是一件衣服,更是父亲对我的爱,这爱如同一团火球,散发出温暖的光芒,驱赶冬日里的寒冷。 人生之路,漫漫征程,一路有爱,一路有感动。带着这些感动出发,我不再害怕。 一生能够遇见一个好人不容易,能够结识一个好朋友则更不容易。在快乐时一起笑的朋友并不算是很好的朋友,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朋友,只有在我们想要放弃却总是鼓励我们,永远默默支持我们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中考要考体育,我体育不怎么好,只能努力地练习。这时候,朋友总是和我在一起,我们一起奔跑在空旷的操场上,奔跑在炎炎的烈日下,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风干,跌倒在地却勇敢地爬起。在这段时光里,朋友和我一直互相鼓励,我们希望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一起为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努力。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友谊,更是满满的感动。 明年的中考,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竞赛,这次考试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不害怕,因为有许多爱我们的和关心我们的人,都一直在默默支持我们。即使前方黑暗无边,一定有发亮的光点;即使我们跌倒,也要拍掉尘土重新出发;即使敌人虎视眈眈,我们也要鼓起勇气投入战斗。 带着这些感动出发,无论多么艰难,我们不再迷茫。这些感动的爱的光环,将一直照耀着我们,包围着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通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2:例文:现在就去做很多人都有一大堆计划留到退休后去做,但到了那时候,现在想来快乐的事,届时已不快乐了。想做就马上去做,尽管不景气,这仍是大前研一的诤言。我说"人生不妨绕路走",读者或许不知道什么是绕路。我就试着从我接触过的多位经营者的事例引出我的看法吧!过去30年间,我至少和1千位经营者共事过。正确的数字我没算过,但是1年30个人,30年下来应该有这个数目吧。我所谓的经营者,都是社长(总经理)、会长(董事长)等事业成功的企业人士,也都是孜孜不倦忙着赚钱的人。这些日本企业领袖多半爱谈退休后的生活。有人说想每天打高尔夫球悠悠哉哉的日子,有人想回到面临濑户内海的美丽故乡天天钓鱼,有人想和老妻带着珍爱的相机环游世界,有人只希望含饴弄孙、忘掉工作,还有人梦想参加非营利组织(NPO)到东南亚当技术指导,有人甚至想在郊外盖间房子晴耕雨读,或是长住澳洲。他们年老后的梦想五花八门,可谓百人百样,但只有一点我非常确定: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完成梦想。为什么呢?首先,他们熬不到圆满退休,最近半途失意退职、悄悄过日子的案例尤其多。其中多半是公司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恰巧位在高层的他们只好引咎辞职。另一个原因是位居高层的时间太久、积劳过度而猝逝。同样地,历任会长、董事会顾问、顾问、最高顾问、监察人等职位,一过了80岁,便被送进老人院的情形也很多。他们在60岁上下时侃侃而谈退休后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过了70岁,却突然开始想做"终身经营者",怎么也不肯退休。那些能幸运退休的情况又如何呢?好象也有问题。没有人每天钓鱼、打高尔夫球。每天做这些事其实很痛苦。打高尔夫球、钓鱼和旅行之所以快乐,是因为这些事情并非日常之事。每天打高尔夫球得找到球伴,每天和同一个对手打也无趣,况且往往很快就累了。人上了年纪,打球的分数增减也很有限。只有当场地和对手都不同时才会觉得有趣。每天要做到这样,似乎很难。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常看到退休老人打高尔夫球,他们几乎都是为健康而打、为防止老人痴呆而打,让人感觉不到退休前所期待的"乐趣"。钓鱼这厢更惨。钓到的鱼得有人高兴吃掉。老夫妻没那份食欲;老伴每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欢喜,其实都是装出来的。钓鱼必须有人乐享成果。如果还是社长任内,因为是偶一为之,擅长逢迎的职员会起哄作乐,争相讨鱼。孙子也会讨好说:"爷爷好厉害哦!"如果住在市区,分送邻居也皆大欢喜。但是在濑户内海的穷村钓鱼,和渔夫没有什么不同。在只有老人的村子里每天钓鱼,一点也不快乐。本来还有这种梦想的经营者,现在都已打消念头。童年时钓鱼是很快乐,当社长时偶尔去钓鱼也很快乐。可是真正退休后天天钓鱼,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位想环游世界拍摄照片的人还是继续旅行,只是不再拍照了。他当副社长时去过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拍了一些幻灯片回来,当时是很稀奇,他以"副社长的南美报告"为题,宴请属下,同时展示摄影成果。席间赞语不绝:"照相技术真是一流啊!""哇!我也想去一次看看。"真个是宾主尽欢。他退休后又去尼罗河上游,拍回一些珍贵的照片,但是这回属下就不捧场了。不是推说有事在忙,就是告罪下周有预算会议或要出差,理由各式各样,总之就是没人来看。就连孙子若不利诱也不肯来。结果落得只有和看过实景的老妻一起整理相簿的下场。从此他出门时不再带沉重的手动照相机,换成用过即丢的即可拍相机了。看来,即使完全实现年老后的梦想,也没有当初所想的那般快乐。我的结论只有一句,这辈子都不要说"我以后要怎样怎样……"。我的建议是,如果有"以后"想做的事,现在,没错,就请现在去做!想做的时候正当其时,没有延后的理由。现在觉得快乐的事,上了年纪以后,不一定觉得快乐。更积极地说,现在就做觉得快乐的事,才能学会年老也觉得快乐的方法,退休后就能成为真正的玩家,快乐地生活。这是我的结论,也是我的生活方式。我从前面那些人学到的,就是不能重复他们的失败。
解析
小题1:第一题可填的词比较多,但要注意生动词,尽量使文题有含义有韵味,比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即要抓住“感动”,也要抓住“出发”。感动,是指什么人什么事对自己的影响、鼓励、鞭策;“出发”,是指自己要从经历的事情中得到精神的力量,去发扬一种精神,去宣传一种道德,去传播一种思想,去做一些事情。以这个构思来写,文章立意颇高。总之,“感动”和“出发”都要写到,写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小题2:试题分析:“现在就去做”,顾名思义,就是为理想立即付诸行为。本文可以用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所说“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更有价值”作为开头或结尾。本作文题中关键是一个“做”字,要好好思索,将其意思引申。“现在就去做”是与“彷徨”“依赖”“悠哉慢行”相反的行为,是“自我激励”“奋力前行”“努力行动”“勇于实践”。可以用对比的写法,先写自己曾经的一次失败挫折的经历,开始是怎么消极对待失败的,最后在什么启发鼓励下“做”起来的,然后是明白了“做”的意义。此题也可以理解为写作者鼓励别人“现在就去做”,甚至写了解到感受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多次失败挫折中时时不断地“现在就去做”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本文可写记叙文,写自己的经历,可写议论文,谈谈“做”与“不做”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强调“现在就去做”的重要性,启迪“空想者”要“现在就去做”。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作文(共42分,含书写考查分2分。)请在.....”主要考查你对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考点的理解。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1.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 (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2.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3.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的滋味”(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命题作文特点:1.从命题内容上来看: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对“活力”的判断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区别: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出作文题目让作者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一篇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命题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作文能力。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图画)材料。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首先提取关键句和关键词语。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对于考生来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命题作文的写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美丽的谎言》,明确规定了事情的属性——本身是带有欺骗性的,但其实质必须是善意的、美丽的;没有限制的有:对象——任何人,具体内容——欺骗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数量——N个谎言,范围——过去现在,身边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再如:《我想唱首歌》,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又如:《充满活力的岁月》,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如《妈妈,我长大了》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中考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纵观近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填补题目。那么,如何填补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呢?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7:4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21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