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B
点击查看新式教育的开端(废除科举制)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清政府的“上谕”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反映了清政府决议废除科举考试,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05年,自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废除,故选B。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主要考查你对 [新式教育的开端(废除科举制) ]考点的理解。
新式教育的开端(废除科举制)
《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的评价:《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但是,它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如经的课时最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仍然是立足于做官,这是它的局限性。
由科举制产生及发展历程理解科举制被废除的必然性: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与管理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和骄傲。它形成于隋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与教育体制成熟的表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也达到顶峰,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使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病便成为了社会关注度焦点之一。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7:0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11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