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排放,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写出CO2的两种用途、。为了减慢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

更新时间:2023-02-04 05:35:54 阅读: 评论:0

题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排放,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1)写出CO2的两种用途        、        。(2)为了减慢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序号)。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3)为减少CO2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可用于灭火   制成干冰作制冷剂(或其他合理答案) (2)①③(2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给分)(3)2CO2+6H2         C2H4+4H2O

点击查看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常见用途进行分析解答;(2)从温室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和防治措施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判断;(3)根据提给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书写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CO2的两种用途:灭火、制成干冰作制冷剂、作气体肥料等.(2)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建议可行.②目前的能源结构中,是以化石燃烧为主的,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根本不现实,故建议不可行;③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能加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建议可行.(3)由题意可知,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答案为:(1)灭火、制成干冰作制冷剂、作气体肥料等;(2)①③;(3)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主要考查你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 ]考点的理解。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1.原理和药品: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装置:固液混合不加热(1)发生装置 A装置为简易装置,不便于加液体;B,C使用了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使用B、C装置时应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日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D装置使用了分液漏斗,便于加酸,还可以利用活塞控制反应。 (2)收集装置: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 3.现象:块状固体不断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4.检验: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5.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证明已集满。 6.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装入石灰石(或大理石);c. 塞紧双孔塞;d.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e.收集气体;f.验满。  7.注意事项:反应物不能用浓盐酸、硫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硫酸不会挥发,但会生成硫酸钙沉淀,沉淀的硫酸根附着在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使碳酸钙(或石灰石)与酸的接触面积变小,最后反应停止!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选择: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注意:(1)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橙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难以收集。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和接触面积有关。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物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各组物质反应情况如下表所示:药品反应速率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适中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5:3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201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京都   联合国   议定书   两种   公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