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本题12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收集了以下资料:资料一:我国致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瑞士、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大幅增加。资料二:国家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资料三: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法律34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7件;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检查。资料四: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龚全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1)学会正确提取信息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请你提取信息: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5分)(2)准确理解提问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前提,请比较下面两个设问的异同之处:(7分)第一问:应用所学知识,谈谈小组收集的资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第二问: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小组收集的资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⑤进一步扩大开放(5分,每点1分)(2)两个问题的共同之处:要求应用的材料相同,都是对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2分)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①要求应用的知识不同,第一问要求用所学知识(2分);第二问要求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知识。(2分)②第一问要求谈意义,应该体现为“有利于……”;第二问要求谈影响,属于中性词,包含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可能。(1分)
点击查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探究题,文字阅读量非常大,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都有较高要求。(1)关键词是“深化改革”,也就是从给出的文字材料中去提取有效信息,仔细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找出不断重复出现的“深化**改革”语句,自然地把文章分为5个段落,结合关键语句组织答案即可。(2)本题和政治知识无关,考察的是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抓住关键词语,就抓住了答题角度。两个问题都要求运用“小组收集的资料”,这就是共同点;但第一问要求“应用所学知识”,第二问要求“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知识” 这是不同点;第一问要求“谈意义”,第二问要求“分析影响”,这也是不同点。结合以上关键词语即可组织答案。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本题12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主要考查你对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考点的理解。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形成过程:改革开始: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4:5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96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