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简要回答。材料一: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明

更新时间:2023-02-04 04:58:27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10分)材料一: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明了2014年工作的方向,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在报告中,“改革”是最滚烫、最高频的词。他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堪称历年之最。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针对“改革”的表述,甚至有一种悲壮色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籓篱”。他向全体国民承诺,下定决心自我革命,不惜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根本利益,坚决将改革推向深水区。公开资料显示,这是李克强总理第三次在讲话中提及“壮士断腕”。 请思考回答:(1)李克强总理向全体国民承诺,下定决心自我革命。针对“改革”的表述,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籓篱”。这说明了什么?(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之多,集中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请结合所学课文知识简要谈谈改革的重要性。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说明:①李克强总理领导的中国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2分)  ②当前,我国深化改革面临艰巨的困难和既得利益集团强大的阻力。 (2分)   (2)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分)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开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2分)③党的基本核心的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经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分)④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任何时候不能动摇。(2分)(①②必选;③④任选)

点击查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试题分析:(1)认真领会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不难回答此题。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表明了中国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籓篱”、”不惜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根本利益”说明了深化改革将会面临艰巨的困难和既得利益集团强大的阻力。(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课本知识改革的重要性。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也可以结合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来阐述改革的重要性。考点: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10分)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考点的理解。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形成过程:改革开始: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4:5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96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