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内的“星级学生”、“三好学生”、“守纪小模范”、“爱心大使”、“科技小博士”、“文艺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到校外的“区级优秀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绘画比赛一等奖”和朗诵、声乐等证书……武昌区昙华林小学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报名择校的简历中,竟然提供了59本证书,即使这样,家长还觉得证书的分量轻了。(4月28日楚天都市报)
获得证书多,本该说明孩子参与的活动多,个性特长多,发展较为全面。但是,获取59本证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孩子是否能够承受,素质是否真有提高,不免引人忧虑。
目前,虽然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小升初”可以免试入学,但有的学校又把各种证书作为选拔的新门槛,这又将学生博弈的战场由校内扩展到了校外。一些孩子“急于求证”,不得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早视学习和考证为畏途,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天真和乐趣。
孩子与家长对证书的需求,也助长和刺激着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想要证书,先掏钱来。一些学校在“赏识教育”名义下,大量发放的证书“含金量”下降自不待言,为孩子提供证书甚至成为一些社会机构的牟利手段。而孩子获取证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和体现自己的素质,并将其作为进入好学校的资本和“敲门砖”,这种“为素质而素质”、简单迎合素质教育的做法,隐含着太多的功利色彩,使得证书严重变味,让素质教育倍显尴尬。
社会的不当引导,学校的推波助澜,家长的拔苗助长,让孩子陷入对证书的苦苦追逐之中而难以自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学生获取59本证书,不是可喜,而是可悲!小学生“急于求证”,缘于少数学校在录取中不比成绩比证书,59本证书见证了当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浮躁和浅表化。
把孩子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而让孩子走出“急于求证”的氛围和桎梏,才是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解读。由此看来,素质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4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69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