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广东某中学初三班主任与学生接吻的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很多网民在震惊之余,纷纷剑指师德,更有人怒斥“师德沉沦”。
有偿家教、乱收费、收学生钱物……自古被冠以种种美名讴歌的教师,近年来在师德方面饱受指责。
为改进师德,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为此纷纷出台渐趋细化、严格的“禁令”或“考核细则”,给教师设立诸多具体的职业道德底线,并称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然而,很多校长和教师对种种“禁令”却“听而不闻”,认为对教师抨击有余,鼓励不足。他们更需要的,是卓有成效的培养和鼓励机制。
师德遭遇“信任危机”
尽管就“师生接吻门”苛责师德颇显以偏概全,但近年来教师队伍出现的种种失德行为,不能不让家长们和社会各界心忧。
对已升入大学的娇娇而言,初中的一次转学经历是她心里至今仍难抹去的阴影。
为提高女儿娇娇学习成绩,陈先生将她由太原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二年级转入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一。但因娇娇成绩较差,班主任本不想接收,经校长做工作才勉强同意让娇娇插班进来。
令陈先生始料不及的是,从此娇娇便在着装、成绩或言行上被班主任当众百般责难,小女生自觉羞愧难当,时常以泪洗面。
在朋友提醒下,陈先生在一个中秋节提着从老家拿来的土特产登门拜访班主任,老师欣然接受,对娇娇态度明显好转。此后每次考试过后,为防老师再因成绩差训斥娇娇,陈先生都会送礼上门。
令他啼笑皆非的是,几次过后,班主任竟主动来电说特产好吃,想再要点。将上初三时,因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娇娇强烈要求转学,陈先生遂将女儿转走。
娇娇的经历并不罕见。不少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学以来,都或多或少地给老师送礼、送钱。主动伸手要的老师很少,但“来者不拒”者却较为多见。
教师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教师的不良品德表现多样。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太原市教育局一个多月前下发“十条禁令”,为教师定下不可逾越的职业道德“底线”。
“十条禁令”涵盖教师言行举止的各方面。如就教师言论,明确规定严禁传播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对待学生不平等、不公正和讥讽、歧视和侮辱学生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严的言行;严禁指责和训斥家长等。
在教师授课业务方面,严禁擅自办班或在工作日参与有偿补课和外出代课;严禁随意停课和无计划、无教案上课。严禁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在招生、考试、职称评审答辩等工作中,不得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严禁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炒股,不得在课堂接、打手机和接待客人;严禁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就教师廉洁行为,太原市教育局规定严禁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谋取个人私利;严禁向学生乱收费、乱发资料和推销商品。
诸多“禁令”中,有偿家教被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公认为最普遍的“不良品德”行为。太原市一所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他时常接到家长举报,说教师上课时有所保留,待课后补课时才将剩余课程讲完,而参加补课的条件是交钱。也有家长不愿交钱补课,后果便是孩子学习无法跟上。随着师德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线,各地教育部门对师德的考量、考评体系渐趋具体、详细。据媒体报道,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发布《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规定了二十种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行为。
谁是师德滑坡的“推手”
“师德岂能沦落到死守底线?”面对种种针对师德的“禁令”“考核细则”,人们追问道。一些学者和教育界人士认为,分数至上的考核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来自社会的“污染”是导致师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就外因而言,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孙丽萍分析说,在腐败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下,学校已非净土,教师难免受金钱、利益的诱惑。
太原市一所知名中学校长认为,不能一味批评教师,人们都追求利益和更好生活,教师非圣贤,也想买房。然而被很多人忽视的现实是,目前很多教师收入并不高,以她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师平均月工资仅2000余元,而太原市商品住房均价高达近6000元/平方米。她告诉记者,自己已任教30多年,当了10多年校长,月薪也才3000元左右。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孙丽萍认为,多年来育人标准中对“德”的偏废,是师德欠佳的直接原因。
孙丽萍说,按照教育的本意来讲,首先是育人,其次是教书,但现在很多学校考量教师好坏,多看重其教书成绩,轻视其育人效果。升学率、名校成为主要导向,名师、良师的简介中,对师德的评价较为鲜见。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被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士认为是导致师德滑坡的“推手”之一。
“很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坏了学校风气。”在山西一家媒体长期负责教育报道的记者说,她同学小梁之子赴太原市一所名小学上一年级后,主动送给班主任一张500元的银行卡,目的是想让孩子当班干部。老师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儿子也如她所愿当上了副班长。此后,逢年过节时,小梁都会给老师送卡或送礼。
在太原一所重点中学教物理的吴老师坦言,他所在班级有家长曾给自己送过礼品,被自己婉言谢绝。吴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最想得到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
“禁令”难治本 机制待健全
采访中,每每提及师德“禁令”,很多校长、教师都不置可否,只说“做好自己本分就好”。太原市一所知名中学校长坦言,“禁令”无异于冷冰冰地给教师“当头一棒”,似乎教师队伍整体“缺德”,令大家难以接受。
这位校长说,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局固然出于整体的考量,但相较“禁令”而言,更应着重加强的是正面引导、鼓励和相关制度的跟进。
以有偿家教为例,一些校长告诉记者,“禁令”落实很难,仍不断有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找校长、老师,请求介绍好老师给孩子补课。一位校长说,教师是否有补课等“禁令”禁止行为,校长无从得知,只有教师和学生知道,没有人举报很难查处。
太原市一所普通中学校长认为,约束条令固然重要,但良好师德的养成非一蹴而就,要从教师培养方式、激励机制、管理体系等方面同时入手。
一些校长建议,将师德要求列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主任上岗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通过建立针对所有学科教师的德育实训基地等方式,形成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推广“学科德育”理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孙丽萍认为,要加强教师品德修养,靠条例、禁令一时可能奏效,但要治本则须有配套工程。如中小学应增加传统文化知识课程,因为很多实例表明,相关启蒙教育若能在中小学得以灌输,传统文化的思维习惯和优良品质便可如水一样流淌在心,从而有效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此外,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注重自我的“80后”加入教师队伍,如何加强其师德修养应引起教育部门重视。
太原市第63中学校长唐丽达分析说,学校“80后”教师占三分之一多,这些年轻教师固然有其接受新生事物快、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优点,但其张扬、怕吃苦、自我意识强等特点也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他们对硬生生的规章制度较易产生抵触心理。
唐丽达认为,作为教师,诸多师德要求简而言之就是要克己、尽心、善于团结协作,因此,学校应针对“80后”教师的特点打造相应的教育、管理方式,施以“细雨润物”式的熏陶,而不应仅以“禁令”“规则”简单地加以约束。记者了解到,山西省教育厅、太原市教育局等各地教育部门也已经或正在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正面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师德培养方式呼之欲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4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696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