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思维的技巧。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4.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创造教学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要学。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哪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计算,说出了几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可以很快地板书出如513、 315、 531、135、153、351这六个数都是3的倍数,学生验算后发现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
此时,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其中一定有奥秘。于是一种急于探索谜底的迫切心理便油然而生,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思维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一开始上课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使这节课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样化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
关于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基本设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从波利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学生而言,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猜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他们在猜想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
首先,开放题的结论不或解题策略多样化,但这些不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案例]在讲《垂径定理》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1)在⊙O中,弦AB=8cm,点O到弦AB的距离为3cm,求的半径。(2)为5cm,弦AB=8cm,求O到弦AB的距离。(3)若⊙O的半径为5cm,OP=3cm,则过点P的弦中,最短的弦长为多少?(4)若P为弧AB的中点,P到的距离为2cm,弦AB=8cm,求⊙O的半径。” 通过练习,学生自己便得到了此类题的辅助线:即构成Rt△,它的三边长分别是,弦长的一半,半径和弦心距。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其次,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先领学生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创设情境:如把圆平均分成16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再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那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这种设问有很高的思维价值(因为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是推导公式的必备条件),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人人都有言可发。
然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和正确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圆的空间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精当的设问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设问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来设问,并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问。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规律,学会知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原则。
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4.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九册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3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68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