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更新时间:2023-02-04 00:38:55 阅读: 评论:0

1.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们要转变教师角色,灵活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创设情境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设置了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 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活动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学具或实物通过拼、摆、量、画等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对某一些结论或假想进行验证的实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亲手实践操作来认识事物,摄取知识,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 “长方体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带上土豆和小刀,并跟着教师切一刀认识面;再切一刀认识楞;还切一刀认识顶点。学生在这种设身处地的活动中,不仅主动性强,而且对事物的认识极为深刻。

3、创设练习情境 ,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置一定的障碍,使学生在异常顺利地练习中,突然遇上用原有知识和方法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使之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于是,渴求知识的欲望将迅速把他们带入追本朔源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竞争式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学 “循环小数”时,可激励学生:“下面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91÷7、6÷5、10÷3。当学生遇到10÷3除不尽时,以不知所措,此时,教师揭示课题便水到渠成,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2.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一

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相似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学生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果我们教学是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是抽象而枯燥的,这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障碍。

如果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化所要讲授的知识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学生“玩”了,“乐”了,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3.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多媒体课件作为数学知识的形象体现,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氛围,声图并茂的动画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直观和方便,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似性时,我们利用影子来测算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形象的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技巧,把课堂学习带入一个愉快、和谐的情境中。

兴趣教学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设置好能够开展观察、交流、反思的活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情境教学要设置紧扣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寻,去感知数学的真谛。

在课堂上创设分组探讨的情境

有效的分组探讨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进入放松状态,在一个公平、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研究,避免了“教师威严”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我,在“表现”中提升教学内容的教授效果。

4.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三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奇中激趣,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5a+19)×2-38化简得到10a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好的实效性,特别是在解决代数式这一类问题时更是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如何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一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二数学创设情境方法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3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68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情境   小学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