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分层布置作业?分层作业具有诸多优势,它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让各类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分层作业要具有发展性、延续性
分层作业的个性化主要是指要是我们要正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使我们的学生在作业选择中有一定的自主权。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总是剥夺学生的自主选择,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己,生怕学生做的少或是做不好,殊不知这样我们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于是,教师往往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殊不知,这样简单的布置分层作业的方式,久而久之,不但一般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而且出色生的发展也受到了打击。
再次分层作业要实现个性化、实效性
作业分层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区分,假如这样理解就完全曲解了分层作业的实效性意义。真正的分层作业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是发展的。分层作业只是暂时的缓冲,我们要在学生不断的进步中慢慢调整,最后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继续发展。比如我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成A、B、C三个梯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达到高一级梯队的要求,可以自动进入高一级的梯队,真正实现个人发展。这种动态的、弹性的发展模式充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分层作业要体现能力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原则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段: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基础较差的为C梯队、学习能力一般的为B梯队、学习能力较强的出色生为A梯队。学生亦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调换,亦可在得到教师的考察答应下适当调换。对于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性作业、提高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基本性作业以课本的随堂练习为主,对于一些简单作业,A梯队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可以不做;提高性作业为基本作业的适当延伸,可供B梯队和A梯队学生来完成;拓展性作业为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供A梯队学生来完成。不同梯队的学生与不同层次的作业结合,在教师布置主体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科学的分类、分层,使作业分层更趋合理、科学,又具有实效性,同时确立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使作业分层更趋人性化、发展性、延续性。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先把三角形转化为熟知的图形,再推出面积计算公式,之后便让学生操作学具。
结果,大多数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学生用一个三角形剪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结果,大家从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自己推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记得牢,而且训练了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老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就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同学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问题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问题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去探求新知,可以师生间探究,也可以生生进行讨论,一起去磋商其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上课之前,先设计一些总领性和层层递进的问题,并想好中间的引导语。由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机智地把他们引到问题讨论的轨道上来。尤其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产生分歧是正常的。
教师如果能就这一情况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互相学习,由集体的智慧得出正确的结论,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对学生发生的争议不武断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观点不直接加以更正,而是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自己发现。其实,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困难和问题都是正常的,在经过交流和发言后知不足而改进,从而获得新知的体验是最重要的。这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心态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张扬了个性,凸现了其主体地位,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个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赏识、表扬、鼓励是对人肯定的表现,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学生得到表扬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事实恰恰相反,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些积极地提示,或是热烈的掌声,热情的喝彩,或是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认可,这些对成长中的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质疑思维,鼓励学生提问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更应肯定、认可,它能使学生,特别是胆小、腼腆的学生抛弃自卑,增强自信的勇气,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提出一个笨问题时,通常可以得到一个聪明的答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当学生说出心中的疑惑时,不论问题是否可笑,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教师都应当给于是当鼓励。因为学生能提出不同问题,说明学生在用脑思考,这为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不同,所以他们会以不同的提问形式把内心的疑问表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自主空间
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摒弃“满堂灌”的老式教学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致、认真地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精讲,甚至是不讲。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任务是什么呢?
首先,教师明确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导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其次,教师要指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便学生能围绕重点拓展思维。最后,教师的任务就是到位的、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点拨、解释,并加以指导,让学生解惑,得以求知。而在这三个任务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数学教学如何分层布置作业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3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681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