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背景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1 07:50:07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崔升)

伤仲永

一、写作背景

王安石

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一○四三年),是年王安石二十三岁,在扬州任签判,因公差顺路回故乡临川。在金谿舅父家得悉乡民方仲永的情况,有所感触,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本文透过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人才成长的决定性与作用。天资聪颖的方仲永,幼年“指物作诗立就”,后来却没有继续受教育,放弃了学习,结果一事无成。资质颖悟的神童尚且如此,对于天赋平平的人来说,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二、作者相关:王安石

1. 王安石,字( 介甫 ) ,号( 半山 ),北宋抚州( 临川 )人,生于真宗 天禧五年(公元1021),卒于哲宗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六十六。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因其曾受封荆国公,故世称 ( 王荆字号 公 ),自号( 半山老人 );而其谥号为文,故又称( 王文公 ),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因个性固执,有“( 拗相公 )”之名。

2. 自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忧心、顾虑)。”苏轼因而送给他“( 三不足 )”的雅号。

目睹时艰,少时即有矫世变俗之志:

1. 安石自幼聪敏好学,过目成诵,早年随父到过南北各地,目睹时艰,即立下革新政治的大志。

2. 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员十余年,政绩卓著。

3. 嘉祐三年(公元一○五八年)进《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计划,未被接纳,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4. 得前辈欧阳脩赏识,早有文名。曾巩将其文章呈荐给欧阳脩,欧阳脩赋诗赞生平 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光。(赠王介甫)意思是希望他能够成为李白、韩愈一流的人物。

熙宁变法(熙宁二—九年):

5. 神宗即位,始获重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积极推行新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场、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欲藉此挽救北宋国贫势弱之弊。惜因操之过急,用人不当,态度强硬,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各界反弹,以致新法失败。晚年退居金陵,以诗文自娱。

散文 1. 王安石以( 议论文 )睥睨今古,突破了贾谊的古奥、韩愈的险奇,创建1

深博平易、( 雄健简劲 )的风格,被后世所推重,作为议论文的楷模。王安石的议论文写得特别出色,实在和他的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着有( 临川先生文集 )。

3. 文学思想的核心即“经世致用”

1.诗风-与其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鲜明。约可分为三期:

(1)早年:早年时,多学韩愈、欧阳脩,主气格,重议论,轻修辞,加上安石以意气自恃,又抱经世济民之大志,故诗作多豪气奔放,少含蓄之致。

(2)中年:中年后,倾心杜甫而讲究技巧,并尽读唐诗,下笔颇受唐风影响,诗歌

加上年岁渐长,意气渐消,故诗风渐趋深婉。

(3)晚年:晚年辞官隐居锺山后,悠闲无事,其诗作在锻鍊之后更臻精熟,加上此时研究佛学,再辅以丰富的人生历练,诗风深婉不迫,雅丽精绝,境界甚高。

2.其诗歌遒劲清新,自成一格,后人称之为( 王荆公 )体,与( 欧阳脩 ) 、( 苏轼 )、( 黄庭坚 )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3.评价:黄庭坚:“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王安石之词作不同于晏殊、欧阳脩之处,在于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词 艺概),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可为苏、辛豪放词风的先驱。词作不多,名篇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废寝忘食

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一天侍从官说王安石喜欢吃獐肉干。王夫人听了怀疑地说:“王公平日吃东西从不挑嘴,为何单单喜欢吃獐肉干?”侍从官说:“王大人每顿饭,其他的菜都不吃,单单把一盘獐肉干吃得干干净净,所以知道。”王夫人问那盘獐肉干放在桌上何处?侍从官说放在王公面前。王夫人要侍从官明天中午换一换,把别的菜放在王公面前。结果第二天王安石果然把面前的一轶事

盘菜吃光了,放在远处的獐肉干动也不动。原来王安石吃饭时都在想学问、想政事,吃饭只是虚应故事而已。

(二)不拘小节

王安石平日不修边幅,又不爱洗澡,身上长了不少虱子。有一回,他和御史王禹玉一起上朝,有只虱子爬到胡须上也不知道。宋神宗见了,忍不住望着他发笑。退朝之后,王安石问王禹玉:“皇上为什么老是望着我笑呢?”王禹玉把原因告诉他,并说:“这虱子可真荣耀啊!屡游相须,博得御览。”王安石听了,大笑起来。

2

(三)不好女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夫人吴氏给他买了一妾。王安石见后问:“妳是什么人?”女子说:“夫人要我在您身边服侍。”王安石问:“妳是谁家的女子?”女子回答:“我丈夫是军官,监运米时,船沉了,倾家荡产仍不够赔偿,只好把我卖掉。”王安石伤感地问:“夫人花多少钱买妳?”女子回答:“九十万。”于是王安石把她丈夫找来,让他们夫妇团聚,那笔卖身钱也不用他们还了。

(四)捐前嫌会东坡

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三月,宋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苏轼上表谢恩,准备上任。同年七月,路过金陵(今南京市),他特地去拜访王安石。当苏轼瞧见王安石骑着一匹驴子来到江边迎接他时,高兴得连帽子也不戴就跑上岸去,爽朗地叫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也欣然回答说:“礼岂为我辈设哉!”

他们愉快地盘桓了几天,临别时大家都离情依依,王安石叹息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二人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频相唱和,谈论国事,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

(五)搜寻“诗眼”

王安石虽博闻强记,但写起诗来却是字斟句酌的,反覆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吴中一位读书人家藏的王诗手稿,第三句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圈去“到”字,旁边批注“不好”,改为“过”。后又圈去,改“过”为“入”,再改为“满”,共改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

三、国学常识

(一)苦学事例

1.韦编三绝:春秋( 孔丘 )

2.锥刺股:战国( 苏秦 )

※唐‧李商隐有︰“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3.头悬梁:晋( 孙敬 )

※“悬梁刺股”或“悬头刺股”用来形容刻苦读书的人。

4.凿壁引光:汉( 匡衡 )

5.削简抄书:汉( 公孙弘 )

6.负薪悬书:汉( 朱买臣 )

7.囊萤:晋( 车胤 )

3

8.映雪:晋( 孙康 )

9.目不窥园:汉( 董仲舒 )

※“目不窥园”或“三年不窥园”形容学习专心致志的人。

10.牛角挂书:隋( 李密 )

11.口舌成疮,手肘生胝:唐( 白居易 )

12.断虀画粥:宋( 范仲淹 )

13.映月读书:南齐( 江泌 )

四、课文深究:伤仲永写作特点

1.本文构撰很精巧,命题为“伤仲永”,通篇却并无一“伤”字。

2.但时时处处都流露出内心真诚的( 伤悼 )与( 惋惜 )之情,使题、文能始终互为照应。在表面的平静叙记中,凝聚着满点题巧妙

腹的伤郁,这种题文暗合法,正可看出作者的运笔及用心。

3.例句:

(1)惋惜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慨叹仲永“泯然众人矣”。

(3)惋惜仲永“受于人者不至”,其“卒之为众人”。

1. 第一段以扬笔写方仲永之天才,预示方仲永未来的发展。第二段以抑笔写方仲永的泯没,此系暗笔;直至读到第三段的议论,才使潜藏的理念透出,犹如画龙点睛,使前面叙述的事实完全产生欲抑先扬

先叙后议

意义。

2. 本文的前两段简要叙述了方仲永从“神童”演变至平庸之人的故事;后一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指出了作文的主旨,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文章寓理于事,因事即理,先扬后抑,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言简而意深。

王安石以鲜明的三组对比:“神童”的“受之于天”与“受之于人”;仲永前后变化的“一闻一见”;“天才”早期的“通悟”与后期的“平对比鲜明

层次分明

庸”,寓言式地指出:“不受之天”的众人,既无“神童”的聪颖“通悟”,若“又不受之人”,不愿努力学习,加强后天的教育,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得为众人而已邪?”或许连普通人都跟不上了,真是语重心长。而对比之层次,更使文意清晰深刻。

4

五、形音义比较

(一)字义比较

字 形 字 义

本来就是

固执

1.

词 例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人皆嗤吾“固”陋(司马光•训俭示康)

奢则不逊也,俭则“固”(论语•述而)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执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余“闻”之也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苟全姓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苏轼•方山子传)

还自扬州,“复”到旧家

“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再、又

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黄鹤楼)

轻拢慢捻抹“复”挑(白居易•琵琶行)

3.

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郁离子‧狙公)

恢复

反、归返

再告、答覆

践履

无义

完成

4.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故“就”酒家而觞之(司马光•训俭示康)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约其自归以“就”死(欧阳脩•纵囚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

“卒”以此死东巿(司马光•训俭示康)

“卒”踬仆不能起(柳宗元‧蝜蝂传)

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狙公)

仆隶 走“卒”类士服(司马光•训俭示康)

5

简陋

岂,难道

巩固

坚守

听闻

传说

2.

知识、见闻

声誉、名声

有名、著称

赴、到

亲近

终、最后

(二)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音

ㄍㄜˊ

ㄎㄞˋ

ㄏㄜˊ

词 例

葛布夏衣:以葛草纤维织成的布,可制夏衣

玩日愒岁:怠惰偷安,虚度光阴

1.“曷”其有极:什么时候

2.短褐:贫贱者所穿,以粗布裁制的衣服

揭穿:表露、显示

偈言:中国僧侣所写蕴含佛法的诗

1.楬橥:表识、揭示。橥,音ㄓㄨ

2.方碑圆碣:碑刻的统称。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后多混用

拜谒:拜见

怒不可遏:愤怒到不能抑制的地步。形容愤怒之极

ㄐㄧㄝ

ㄐㄧˋ

ㄐㄧㄝˊ

ㄧㄝˋ

ㄜˋ

六、成语集锦:有关学习之成语

刮磨淬励

口不绝吟

深自砥砺

孙康映雪

引锥刺股

志坚行苦

学而不厌

自强不息

温故知新

坚苦卓绝

匡衡凿壁

驽马十驾

卧薪尝胆

饮胆尝血

笨鸟先飞

好学不倦

力争上游

三更灯火五更鸡

聚萤积雪

临池学书

勤学苦练

衔胆栖冰

圆木警枕

学无止境

发奋图强

闻鸡起舞

刻苦耐劳

埋头苦干

十年寒窗

宵旰攻苦

凿壁借光

勤学好问

真才实学

争分夺秒

刻苦钻研

磨砺自强

十年磨剑

悬梁刺股

枕戈尝胆

废寝忘食

孜孜不倦

学富五车

6

七、结构表

伤仲永-

(文眼)

五岁能诗

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

文理皆有可观

先扬—闻而知之

记叙

不使学(为伏笔)后抑

见而知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惋惜)

问而知之—又七年,泯然众人矣(慨叹)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赞美)

主论

议论

阐发

贤于材人远矣(赞美)

受于人者不至(惋惜)

卒之为众人(慨叹)

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慨叹)

八、延伸学习

(一)有关学习

说苑.建本

(一)

1问于师旷②曰: 晋平公○“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③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4乎?”平公曰: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善哉!”

语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现在七十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经太迟了罢!”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晋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还开国君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哪敢和国君开玩笑呢?我听说,少年而喜好学习,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而喜好学习,有如中午的太阳;老年而喜好学习,好似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在昏暗中行进不是要好得多吗?”晋平公说: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的乐师。③盲臣:“说得好极了!”(○4昧行:暗中摸索着行走。)

古乐师都是瞎眼的人,师旷也是瞎子。○

7

说苑.建本

(二)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交,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语译:孔子对子路说:“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事。用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对人也有好处吗?”孔子说:“做一个君主没有直谏的忠臣,在施政上就会有过失;做一个读书人,没有教诫自己的朋友,在品德上就会有过失。狂奔的马,需要控制不能丢掉马鞭;所操的弓,需要檠来辅正,才不会翻转失形。木材需要靠绳墨才能裁得直;同样的道理,做人也需要有人劝诫,才能成为没有过失的人。凡接受教导注重发问的,谁不能顺利有成就?毁弃仁义,厌恶贤士,就将近于罪刑了。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子路说:“南山上出产箭竹,不要用人工去煣直它,自然长得很直,用刀把它砍下来做箭射人,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坚甲。由此可知,人又何必学习呢?”孔子说:“在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锐利,它不是可射得更深入吗?”(注:这是比喻要“精益求精”,不可自满而不学)子路拜谢说:“我恭敬接受老师的教诲。”

卖油翁

欧阳脩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手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溼。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语译:陈康肃公善于射箭,在当代无人能及,公也以此颇为骄矜。曾经在家圃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看了很久没离开;看陈康肃射箭十枝中了八、九枝,只微微的点点头。康肃问:“你也知晓射箭吗?我的技术不精好吗?”卖油翁说:“没什么特别技巧,只是熟练罢了。”康肃生气地说:“你竟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从我以手酌油可知。”于是取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覆在葫芦口上,慢慢地以杓子酌油从钱孔倒入,而钱竟没被沾溼。老翁说:“我也没有特别的技巧,只是熟练罢了。”康肃笑着遣送他走。

8

(二)王安石诗选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语译:京口和瓜洲相隔着一条江,从此地到锺山只隔着几重山。春风又一度吹绿了江南岸,明月甚么时候照着我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语译:鞭炮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春风把新春的暖气送入屠苏酒(让人喝得暖洋洋的)。刚升起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大家都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语译:在飞来峰上的千寻宝塔,听说第一声鸡鸣便能看到日出。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站在塔的最高层。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语译:因为常打扫,茅屋檐下干净没有一点青苔,一畦畦的花木都是亲自栽种。一条清澈的小河把田地围绕着,两座山直闯进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咏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语译:你的魂魄不能再招回来,读你的遗作就想见你的风范、为人。就算天下人都骂我固执,不切实际,有你这位异代知己,也能安慰我的孤单寂寞。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语译:经过无数次战争最后劳而无功,壮士听到四面楚歌,不禁悲伤起来。垓下一败大势已无法挽回。就算江东还有很多子弟,但谁肯替项王卷土重来呢?

咏韩信

贫贱侵凌富贵骄,功名无复在刍荛。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

语译:看见贫贱的人就欺负,自己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再也没有能虚心下问以成就功名的。韩将军能恭敬地拜俘虏为师,这样的事在世上已很久没有听闻了。

9

明妃曲之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溼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语译:王昭君当初要离开汉宫的时候,泪流满面,鬓发低垂;徘徊顾视自己的身影,脸色憔悴而毫无光彩,尽管如此,仍然使得君王一见倾心,情感无法自持。元帝回宫后,反过来责怪那些画工,说昭君这样的美人,生平何曾见过?其实,人的神情、姿态向来是无法描绘出来的,当时毛延寿被杀,实在冤枉。王昭君心里明白,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可怜她心中仍念念不忘汉朝;真想托鸿雁带个口信,问问家乡的情况,只是年年见鸿雁从南方飞来,却不见家书。亲人从远方传来消息:“你安心待在匈奴的宫廷,不必挂念我们;你没看见陈皇后失宠,被幽禁在长门宫,虽与汉武帝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人生的失意,不分南方的汉朝,或北地的匈奴,到处都一样!”

九、相关名句补充

(一)有关天才与学习之名言佳句

1.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英.卡莱尔,引自科学研究的艺术)

2.什么是天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有努力和方法而已,以及不断的计划等等。

(法.格塞尔.罗丹的话)

3.划分天才和勤勉之别的界线迄今尚未能确定──以后也没办法确定。

(德.贝多芬.贝多芬语录)

4.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消灭。

(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5.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汉.刘向.说苑)

【释义】以美玉需经雕琢,说明人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成为君子。

6.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语译】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鸿儒名流者,从来没听说过啊!

7.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

【语译】璞玉虽然具有美好的材质,若在岩石中不经过良匠雕琢,就和瓦砾没有区别了!

8.自恃其聪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释义】勉人不要依赖天赋的聪明才智,而不肯学习,才不致失败。

10

(二)王安石名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语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处。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语译】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凌霜傲雪,孤独地盛开。遥远望去一片洁白,然而我却知道这不是白雪,因为有一阵阵暗香袭来。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语译】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的花草树木,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映照下回到故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语译】在爆竹声中送走了过往的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聚在一起喝着屠苏酒。

5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语译】世间那些奇特瑰丽的景观,总是在陡峭险远之处,而且是一般人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十、测验卷资料补充

17

11~15题组: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颜氏家训第三卷勉学)

语译:自古以来,圣明的国君尚且需要勤于学习,更何况一般的百姓呢!这种事例记载在众多经典史册之中,不必我多事再举出,姑且提举近代一些切要的例子,让你们能够明白领悟。一般士大夫的儿子,只要一定岁数以上,没有不接受教导的,有的学得多,读到“三礼”、“三传”;即使学得慢,也会学到诗经、论语。等到行冠礼、婚礼后,这些士大夫子弟的个性逐渐稳定,顺着天性,加强训导引领,只要具备高远目标,再加上不断磨鍊,至少能够承继士大夫的旧业。至于没有好的操守志节的,不知奋勉上进,态度怠慢行为堕落,就成为平凡人了。(①郑重:殷勤。②寤:本指睡醒,此指觉悟。③素业:旧业。)

※阅读测验:

11

一薰一莸,十年有臭,非以其化之之故耶?一日暴,十日寒,无复能生之物。傅者寡,而咻者众,虽日挞不可为齐语,非以其害之之故耶?善不胜恶旧矣!为善而不求善之资,在我未保其全,而恶习固已乱之矣。此择不处仁,所以谓之不智,而里仁所以为美也。

夫苟处仁,则朝夕之所亲,无非仁也,议论之所契,无非仁也。耳之所闻,皆仁人之言;目之所覩,皆仁人之事。相与磨砻,相与渐渍,日加益而不知矣,不亦美乎? (王安石.里仁为美)

语译:

把香草、臭草相混合,积放十年后则香气尽而臭气犹存,不是臭草改变了香草的缘故吗?晒一天,冻十天,不会有生长的东西。一个人教他齐国话,许多人说楚国话在旁喧扰,虽然天天打他也学不好齐国话,不是许多人害了他的学习吗?好的从来抵抗

不过坏的呀!想做好事却不去追求好的环境,自己美好的本性还来不及保有护全,坏习惯就已经来扰乱了。所以不找风俗仁厚的地方住是不聪明,住在仁厚风俗的地方才真好哇!

假如住在风俗仁厚的地方,那么早晚亲近的,没有不是仁厚的人;谈论道理时,觉得异常相合的,没有不是仁厚的道理!耳朵听到的,都是仁厚的话;眼睛看到的,都是仁厚的事。互相影响,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一天比一天进步了,不是很好吗?(①一薰一莸十年有臭:香草与臭草相合,十年后尚有臭味。出自左传 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薰,香草名。莸,音ㄧㄡˊ,臭草名。②非以“其”化之:指莸(臭草)。③一日暴十日寒:晒它一天,冻它十天。出自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暴,音ㄆㄨˋ,同“曝”。寒,冷、冻。④“傅者寡”三句:教他齐国话的人少,而在他旁边用楚国话喧扰的人多,即使每天打他也学不好齐国话。傅,辅导、教。咻,音ㄒㄧㄡ,喧叫、吵扰。挞,音ㄊㄚˋ,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⑤非以“其”害之:指喧扰的众人。⑥旧矣:久了,早就这样了。⑦资:犹言凭借,指好的环境。⑧契:相合。⑨磨砻:互相研磨。砻,音ㄌㄨㄥˊ,磨物,引申为磨砺。⑩渐渍:音ㄐㄧ11日加益:一天比一天进步。) ㄢ ㄗˋ,涵濡浸润。○

十一、历届试题精选

(一)备课资源

1.下列叙述,说明作家的作品风格与作家气质相关的选项是 (A)陶渊明闲静少言,崇尚自然,其诗朴质无华,真淳恬淡 (B)韩愈耿介坚毅,敢于直谏,其散文雄浑刚健,气势磅礴 (C)刘基博通经史,为明朝开国功臣,其散文笔致骏迈,意旨闳深 (D)苏轼12

器度恢弘,乐观旷达,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词尤独具一格 (E)王安石为北宋神宗时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风格峭拔,结构谨严。

答案:(A)(B)(D)

解析:题干叙述说明作家的作品风格与气质相关的选项,其中(C)“博通经史,为明朝开国功臣”为刘基的学经历,非其气质。(E)“北宋神宗宰相,推行新法”亦为王安石的经历与官位,非其气质。

(二)延伸补充

2.关于下列两首王安石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咏孟子》)/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读史》) (A)“何妨举世嫌迂阔”二句,显示了王安石自比孟子,目空一切的自傲心理 (B)“遗编一读想风标”之情怀、语意与“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大抵近似 (C)“行藏”一词,意指进退出处,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D)《读史》一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史书记载及其论断功过是否真切、允当的质疑 (E)二诗都流露出王安石的孤寂、无奈,也流露出自身理想、信念、行事、人格不被了解,缺少知音的感慨。

答案:(B)(C)(D)(E)

解析:(A)显示王安石认同孟子为个人理念而遭世人批判的勇气。语译:虽然孟子的魄魂早已逝去,难以招得,但从他的遗编我们仍能想见他的理想以及风范。即使全世界的人嫌我思想迂阔又有何妨?必定有如孟子这般的理想主义者可以安慰我寂寥不受他人认同的灵魂。(《咏孟子》)/自古而来,取得功名的路一样的辛苦,至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应对方式,又有何人可以托付呢?即使处身当代,记事评论常常昏闇失误,更不用提后代的人各种失当的解说,使得史事更失去真貌。当前所传的史书只是史事的糟粕,谈不上粹美;史书最难表现的就是古人的精神,少少文字哪能道尽前圣的高洁贤德呢?恐怕只是让他们空在纸上蒙尘,独守千年的寂寞。(《读史》)

13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7:5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40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习   没有   语译   需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