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上犹的情缘

更新时间:2024-03-31 20:51:3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明炳麟)

王阳明与上犹的情缘

作为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屈指可数的哲学家,王阳明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用他传奇的一生去践行“知行合一”,用“致良知”去教化众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王阳明一生奔走南北,成就赫然彪炳于史书,其中在南赣所建事功可谓是最重要的。若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抚南赣开启了王阳明人生的辉煌时刻,他与赣州的缘分也是自此千丝万缕地杂糅在一起。他用行、用心、用思想,在赣州的发展历程里留下深深烙印。今天,我们要带大家去探寻的,是关于王阳明在上犹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平定匪乱破山贼

王阳明巡抚南赣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平定匪乱。明正德五年(1510年),江西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几成江西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到正德十年(1515年),南赣的匪乱不但没有平复,反而有愈演愈烈态势——南安府横水、桶冈有谢志珊、蓝天凤部,广东龙川三浰有池仲容部,大庾有陈曰能,郴州有龚福全。其中,横水、左溪、桶冈三地地处南安府的南康、大庾与上犹三县之间。

督学黄仲昭在《修城记》中曾描述当时上犹的社会状况:“上犹,南安属邑,江西南徼万山之中,接湖广桂阳县境。民稀而地僻,岁稍凶欠,山峒愚民咸啸聚为寇,邑民往往罹其

荼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贼首谢志珊据横水,自号‘征南王’,与桶冈贼首蓝天凤、广东贼首池大鬓(池仲容)、高快马(高仲仁)等互相声援,连结千里,荼毒列郡者数十年。”(康熙三十六年《上犹县志》)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王阳明兵分十一路,围攻横水、桶冈。赣州府知府邢珣、兴国县典史区澄统领一队,自上犹石人坑(今东山镇黄竹村石人坑)入,从上稍(今东山镇黄竹村)、石溪(今东山镇元鱼村石溪坑)入磨刀坑,过白逢龙;赣州卫指挥佥事余恩、龙南县新民王受等统领一队,自上犹官隘逾孤独岭(现名高埂子,在水岩乡和梅水乡交界处,海拔586米),至营前,进金坑;宁都县知县王天与、典史梁仪等统领一队,自上犹县取道官隘、员坑(今梅水乡园村),过琴江口(今阳明湖三江口)、白面寨,至长潭、杰坝;南康县丞舒富、上犹县义官胡述等统领一队,自上犹营前入金坑,进屯过埠;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统领一队,从上犹入杰坝进横水。

其间,有不少上犹人也参与了平乱。邑增广生胡述拜访王阳明自荐出奇制胜的计谋,攻破箬坑等五处匪巢;当地义民赵志标,被王阳明任命为乾字营哨长,攻破旗领等两处匪巢。二人皆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再至王阳明军前效力。

最终谢志珊等被俘,蓝天凤投崖而死,匪乱遂平。之后,为了三县交界地区的长治久安,王阳明奏请割上犹、南康、大庾三县地成立县,及茶寮、铅厂、长龙等三个巡检司。县治设横水,并以崇义里之名为县名,隶属南安府。王阳明上

书朝廷曰:“以往为贼所据,今幸则平,必建立县治,以示控制。”

阳明遗泽教化人

如今,距当年已有500年,昔日的战场遗迹已难觅踪迹。不过,在上犹营前镇尚留有一些遗迹。根据《王阳明全集》等史料记载,营前曾是王阳明练兵之地,并驻有许多部队。在营前圩西北方向约一里的地方还有一片“军田”。当年平乱班师时,王阳明还受到当地蔡姓族人的热情接待。据传,王阳明为蔡氏写下了“蔡氏宗祠”四个大字,并题联曰:“宗隆云水钟灵地,族冠犹川老故家”。现在,在营前中学的校园内,还存有两块残缺石刻,一块写着“蔡”字,另一块写着“氏宗”二字。原本还有一块写着“祠”字的石刻,则不知下落了。

在移营上犹县城期间,王阳明曾住在岭北道行署,在后堂厅壁上亲笔题诗。后来,岭北道行署的墙壁倒塌,王阳明的题壁诗字迹就此遗失。幸好康熙三十六年《上犹县志》中保存了题诗的内容,《艺文志》中载有《巡抚王守仁岭北道行署题壁诗》:“处处山田尽入輋,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只为民痍甚,涉险宁辞鸟道斜。”此外,王阳明还为上犹县城的曾氏、刘氏等大户题词。(上犹县城)原衙前曾氏宗祠上厅神龛上,便有王阳明所题的“三省堂”三个大字,直径约1米;城外刘氏宗祠上厅则是王阳明题写的“司马第”匾额。(《上犹县城老祠堂追记》)

王阳明去世后,上犹百姓感念其平定谢志珊、蓝天凤之乱的功德,在县城为其建立了报恩祠,即王文成公祠。王文成公祠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儒学后(今县人武部),又称阳明公祠,勒石有像。据《上犹县志》记载,从明代到清代,阳明公祠经历了两次迁建,两次重修。清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知县李鸿翔将阳明公祠迁建城隍庙后面,庠生曾查、曾御盛捐土凑建,邑人钟高贤提供租田十九石,作为阳明公祠日常维修费用,崇义人朱玺为此写有《上犹阳明公祠田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林英麟劝邑绅捐资重修,年久坍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邑令黄宗祝复劝邑绅捐修,后又因洪水冲塌。道光甲午(1834年)夏,河水陡涨,县城大量房屋倒塌,阳明公祠也被洪水冲毁,只有阳明石刻遗像嵌在墙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胡定俊任上犹训导。某日,他与同乡叶兆鳌寻访阳明公祠废址,决定捐俸重建。经与邑侯许昆圃、绅士刘御臣、同乡叶兆鳌等商量,购得崇圣祠左畔土地(今县人武部院内)。一个月后建成,并将阳明石刻遗像移到新址,仍嵌墙中间,祠中立王阳明牌位。胡定俊所书《移建王文成公祠记》详细记载了移建阳明公祠的经过。在清光绪版的《上犹县志·学宫图》中,载有阳明公祠的草图。

王阳明与上犹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在此后的500年里,成为上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阳明公祠和阳明先生所留的诗作和题字上,更多的还是他的阳明心学对上犹

人的潜移默化。在历代《上犹县志》中均详细记载了王阳明在上犹的诸多事迹,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亦有所体现,以文教人,蔚然成风。

明嘉靖丁酉(1537年),曾跟随王阳明平乱的赵志标,与邑人共同倡议重建上犹东山书院,邑人张朝阳叔侄割地六十丈(200米)为书院地基。王銮在《东山书院记》中评价道:“是举也,造就多士,人文聿兴,鼓诸生之志而作其气,宁无出类之才以鸣邦家之盛哉!”康熙年间,知县章振萼重建明伦堂,他在《重建明伦堂记》中写道:“王文成公平輋贼道犹邑,白水、茶潭间皆其经理所及。文成昌明圣学,功业、文章陵前轹后,非诸生所习闻乎?地虽僻,然远稽近考,不可谓无兴起之藉矣!诸生生此地也,际此时也,可不景仰前哲仔肩圣道,发为功业文章以光盛治乎?”于是乎,曾是“山峒愚民”所在的上犹,渐渐成了乡邦教化、人文聿兴,书声琅琅从不间断的文兴之地。这似乎正应验了王阳明“破心中贼”的愿景。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20:5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40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犹县   统领   横水   赣州   县城   教化   水乡   书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