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赖俊达)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
3.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法、情感渗透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作家介绍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史铁生生活照片展示(幻灯片)
四、理解地坛
(一)展示关于地坛的照片(幻灯片)
(二)地坛介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惟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史铁生
五、字词预习
宿sù命:预定的命运。 剥蚀:表面被风化而遭损。
淡褪:(颜色)变淡退去。
坍圮tānpǐ:倒塌。
撅juē:折。
蝉蜕tuì:蝉脱去的皮。
窸窸窣窣xīsū:拟声词。
猝cù然:忽然。
狼藉jí:杂乱不堪。
恪kè守:严格遵守。
沧桑: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大。
亘gèn古:亘,时空上延续不断。
坦荡:胸襟宽畅。/ 地势平旷。
捋lǚ:顺着抹过去。/捋luō袖。
熨yù帖:(用字)贴切。/熨yùn斗。
意蕴:内在意义。
恍惚:神志不清。
隽juàn永:意味深长。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六、快速阅读,感知全文
1.快速阅读
2.思考:
①这样一篇散文是为谁而作的吟唱,其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②这样一座地坛是因何而有了寄托,其思想内涵?
明确:这篇散文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终为写母亲作出铺垫。
总体思路:寻找,解读
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
(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 剥蚀淡褪坍圮 蜂儿 一朵小雾
废弃的古园 苍幽坦荡 瓢虫 忽悠升空 荒芜
蝉蜕 一间空屋 但不衰败
露水 万道金光
我 失魂落魄 看见自己 宿命
残废了双腿 理解意图 一个事实
落日 平铺 灿烂
雨燕 高歌 苍凉
窥看心魂 雪地脚印 猜想 味道
古柏 苍黑 镇静
暴雨 草泥 灼烈清纯
风霜 落叶 坦然微苦
(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 我的苦闷
不知道 过程的尽头
祈求 最低限度
母亲 最坏准备 没有谁能保证
苦难与伟大 心里太苦 无法代替
不该分享 注定最苦
找我 茫然急促
不让发觉 寻找张望
生前 没留哲言教诲
去世 印象鲜明深刻
八、精彩语段阅读评点
(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点:一面是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一面是这时候的地坛已褪去昔日的高贵显耀,显露出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生长。 “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具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阅读它们,失魂落魄的作者便得到了慰藉。于彼时彼地观彼景,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以此作起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作者对地坛这座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栏砌的园子,由接纳到守望到充满了感恩!他内心所感悟的地坛,仿佛一个热恋中的情人,痴痴地,是四百年的等待。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放纵他的思绪,使自己的精神从苦难的人生阴影中走出,获得超越。
注:本文景物描写有三个作用:释放心情;涂抹背景;解读生命。
(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评点:荒芜并不衰败,这就是作者阅读的园。“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微不足道,全都在循依自然的法则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显然也给作者以启示,如醍醐灌顶。为了逃避人生而来这园子的作者,在此反倒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生命诚可贵的表层理解上。他试图“窥看自己的心魂”的时候,他对园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了沧桑的宏大造物者——灿烂的落日及古园里生生不息生命之所在——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镇静、草木气味、落叶坦然…… 从中去深刻解读生命的韵味:古园的形体可以被“肆意雕琢”,人的身体也可以遭遇残疾,但生命的法则“不能改变”,人的精神“不能改变”。
(三)“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评点:无意中进入地坛,作者徘徊流连于其间就是15年。地坛以它独有的魅力,在静默里接纳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暗示。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他思考了,是苦苦究原的那种:身体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该结束?残疾的人,为什么要出生?已经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人该怎样活?如果说沧桑的古园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两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解读古园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于左右,那就是他的母亲。
(四)“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评点:熨帖而微苦,作者咀嚼的不光落叶的味道,在心魂终于归宿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荒园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家园,15年守望,一朝度化!我们隐约听见了在旷茫的宇宙间,一个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叶尖上发出的关于生命的呼唤!再于细微处品读,我们又感受到了一些迷茫、一些伤感。荒园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另一种伟大——母亲。可以说,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本篇思想的核心。明于此,便有了一把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
九、理解母亲形象
(一)筛选关键词语:疼爱、理解、担心、无言、痛苦、惊恐、聪慧、坚忍;茫然、急迫、焦灼
评析:这是一个彻底诠释着传统美德的母亲。从儿子的不幸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命运有苦难相伴始终。她愿意为儿子承受一切,甚至包括灾难本身。无言中,她祈求儿子坚强起来,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尽管无法保证,太难预知。她积劳成疾撒手归去的时候,作为母亲,于儿子的成功竟不能分享。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疼爱何其无私,母亲的理解何其聪慧,母亲的痛苦何其坚忍,母亲的希冀又何其的茫然,于是,母亲何其的伟大。
(二)永远的痛:
作者通过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方式,解读母亲——仿佛一个永远的痛。深沉而迟到的歉意,伴着痛彻肺腑的情感与无法弥补的遗憾在天地间混响。当儿子被造化、被自己的宿命扔在了一个他从未曾想象到的荒原上,万劫不复,这时,是母亲,唯有母亲,支撑了他的生命。
最终,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不在乎儿子成就了什么,只在乎儿子在逆境中能学会了坚强。
(三)拓展阅读——《崔琦的泪》
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这样交谈,可以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抓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词是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和他的无上荣誉,一边是母子款款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杨澜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她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深圳商报》
(四)名人名言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缺乏对心魂的关注,不仅限制了中国的艺术,也限制着中国人心魂的伸展。
——史铁生
我们的时代多的是低吟浅唱的私情,无病呻吟的寂寞,矫情做秀的轻浮和夸饰,少的是真正关注心魂的心灵,和从这些心灵里流出来的艺术。
十、课堂练习
(一)下面字形、字音及词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 )
1.坍圮tān pǐ:崩坏、倒塌。 恪kè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2.亘gèn古: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3.熨yùn帖:心里平静适意。 隽juàn永:(言论、文章)意味
4.宿shù命:预定的命运。 肆shì意:放纵自己的性子。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沉静
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如一间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 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
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6.在满园弥漫的 光辉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三)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
(一是地域因素,我家离地坛很近;二是情感因素,两者都历尽沧桑。)
(四)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的特点?
(3处。第1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中有坦荡。第2、3处特点:宁静中见生命的律动。)
(五)作者瘫痪后,在独处地坛15年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开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况味。)
(六)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
(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七)怎样理解文章末了“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呼应上文的伏笔。母亲的脚印,是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长大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的精神已融入地坛。)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7:2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40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