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曾林堂)
小学古诗:《望洞庭》译文
《望洞庭》
朝代: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眺望洞庭山水翠:眺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郁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相互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
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模糊不清,犹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微波不兴,安静秀美,格外怡人。诗人疾驰想像,以清爽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安静、祥和的模糊美,勾画出一幅漂亮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如同青螺”,是眺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奇妙、别致;远景迷潆、秀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如同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致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安静、和谐的境地。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其次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犹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
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宽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宠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致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寄予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非常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势,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颜色的奇思壮采。
【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
脚的生动纪录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3:4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97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