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瞿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视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洁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打算: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干脆演示替代)。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视察。学生视察后,老师提出图中的小挚友在干什么?你们情愿参加他们的探讨吗? (2)采纳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加,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老师事先打算好,每组发一张)
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测量毫米的相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精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相互探讨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沟通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老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干脆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相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觉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仔细视察学生尺并独立思索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觉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老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视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相互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诞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沟通。老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终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支配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推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义务教化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圆的周长。 1、相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究发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1、探究发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运用圆周长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1、每小组一根小绳、一个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 2、课件1:阿凡提与国王竞赛A、B课件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的关系课件3:祖冲之有关资料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喜爱童话故事吗?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戏弄,特别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犯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途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途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师:同学们看,竞赛起先了惊慌的竞赛结束了。今日的竞赛谁获胜了?生: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成功师:可是,对于这场竞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竞赛不公允。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竞赛公允吗?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们的小毛驴跑的路程不是一样长。师:那究竟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推断一下呢?生:量一量就知道了,师: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师: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途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师:有的同学反映可真快,对!这就是圆的周长,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同桌可以沟通一下。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觉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打算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相互比画一下。师:好,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师: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沟通一下。 (上台沟通测量的方法)
生:我们的方法是用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生:我们小组觉得干脆用米尺绕圆一周就可以读出圆的周长。生:我们把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这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生:我们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是用线量出圆周长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师板:线绕、滚动、拉直化曲为直 (2)探究发觉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师: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生:不行,圆太大了,测量不出来!师:哦,太大了不简单测量。那大家看,老师画一个小圆,你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来它的周长?生:有些圆的周长没方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师:那咱们能找到一种更简便、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生: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直径越长圆越大,所
以周长也就越大,师:有道理!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生:周长是直径的2倍,生:他们一样长,生:我觉得这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4倍)(3.5倍)师:大家猜得可真起劲呀!那究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才能知道?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师:说的真好,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动手做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想试试吗?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测量。听好要求: 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 2、记录员要刚好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师:好,现在我们来沟通一下你们的试验结果。生:实物展台沟通。师:大家细致视察分析,看能发觉什么?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与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生:我发觉了这三个圆的大小虽然不一样,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几。生:全部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看来大家的发觉都一样,那我们再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不是也发觉了这样的规律?(课件直观展示三倍多一点)生: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师:说得真好。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你们的这个发觉和很多大数学家的发觉不约而同。师: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关于圆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说,生: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个数学家较祖冲之好象和圆周率有关系,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大家想看吗?看屏幕,这就是祖冲之,(课件介绍祖冲之 )师: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生回答、师板书: Cd= C= C=d d=2r C=2 C2=r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相识”,这些学问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视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应用,让学生驾驭圆周长的计算。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打算。应当说,这堂课起承前启后作用。 1.学生通过动手绕一绕、滚一滚,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什么是圆周率。驾驭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2.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育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及数学的概括实力和逻辑思维实力,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探讨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化、增加民族骄傲感。理解和驾驭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对圆周率的相识。 1、学生打算直径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打算一只计算器。 2、老师打算课件、带绳小球,圆规,尺子,保温杯。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复习:圆心、半径、直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略去) 2、课件出示问题情境:龟兔赛跑师评价:你们对圆的相识很到位,下面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哪个同学情愿说说故事的也许意思?(学生说)师:兔子因傲慢自大输了竞赛,过后很不服气,于是想出一个方法,进行其次次竞赛(课件出示),你们猜,这次谁会输?提问引导: (1).沿着正方形路途跑实际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用字母怎样表示? (3).正方形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 (4).兔子沿着圆形的路途跑事实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圆的周长) 3、引出课题:那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究竟哪个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圆的周长。上完这节课后,我信任同学们都会解答这个问题了。(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景,引发求知欲望,引出新课,同时为后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 1.相识圆的周长。 (1)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哪个是圆的周长?指一名到前面摸一摸。留意起点、终点。 (2)同桌相互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电脑出示圆的周长概念,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动画看,动嘴说,引出圆周长概念。] 2.化曲为直,引发求知欲。 (1)我们想知道你课桌的周长怎么办?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
(2)实物演示:老师这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隔热套,用直尺测量它的周长便利吗?生:不便利,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 (3)用什么方法化曲为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呢讨)。谁来说一说?①用围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围)问:要留意什么?生:先拉直后,只能量围的一周的长度。②用滚的方法。指名演示。(板书:滚)问:要留意什么?生: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师:你们棒极了。用围和滚的方法可以把圆的周长转化为直线来测量。是不是全部圆的周长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呢? (4)谁能用围的方法量一量黑板上圆的周长?两名学生量。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5)老师拿一条绳子,在绳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甩动绳子使小球转动起来。问:小球转动时走过的路途成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用围、滚的方法测量吗?这说明不是什么样的圆都可以用围、滚的方法测量。因此我们须要探讨出一种计算圆的周长?(学生探
的方法。(比如像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操作,如:量桌面周长,测量保温杯隔热带,如何测量黑板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带绳小球绕成的圆等,将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化,在教给学生围、滚的方法同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吗,激发求知欲。] 3.找寻关系,创设情景,测量圆的周长 (1)出示探究: a、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c=4a) b、那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课件出示验证) c、依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2)问题情景: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日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进行一组试验,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究竟又怎样的关系。 (3)小组合作,测量数据。①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5cm、10cm、15cm)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请小组长负责分工,
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结果填在表格中。 (4)比较验证,揭示规律:①汇报沟通: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觉什么规律?生: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②问:是不是全部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电脑演示围、滚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看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组试验操作与计算、电脑演示验证等,让学生发觉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4.介绍圆周率,推导公式,探求新知(重点和难点)。 (1)引导得出圆周率概念:师:看来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师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会不一样?说明:测量误差)。数学上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用式子表示是:补充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固定)老师讲解:π=3.141592653 ‥‥(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 (2)引导自学圆周率小资料: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
起先探讨圆周率这个问题了,关于这方面学问,我们可以在课后自学书上p63表后相关介绍。师:现在,我们依据这个规律能否探究出圆的周长公式呢? (3)公式推导:师指圆周率公式:刚才我们通过自学知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字母表示是:板书:C÷d=π师: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同桌相互说一说。板书:C=πd师:已知半径怎么求圆的周长呢?板书:C=2πr问: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强调:d、r)师:这样,今后我们要知道圆的周长不但可以用围或滚的测量,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计算了,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解决龟兔赛跑问题:问:学了周长公式,现在你们会解决龟兔赛跑问题了吗?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问:这位同学是利用什么公式做的?须要什么条件?
老师课件演示规范步骤。 (2)实际应用:汽车车轴距离地面0.4米,车轮滚动一周是多少米?假如车轮滚动了1000周,那么汽车行了多少路程? [学习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应用环节设计了两个例题:一是解决课前的问题,是已知d求c。二是小车轮胎问题,是已知r求c。这是两个学生常常接触的数学问题,具有代表性。]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填空) 1、基础练习:(略) 2、学问延长:(略) 3、课后思索:(略) [巩固练习设计三个层次:基础题是解决当堂重要学问和易错点;提高题是让学生能综合利用;课后思索是为下节课承前启后.] (五)作业: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钟面分针长10厘米,求针尖一天走过多少厘米? 3、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四周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标: 1、在详细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在视察操作活动中,探究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引导下,学习从详细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教学打算:五朵花、小圆片等教学过程:一、情境感受 1、出示情境图,读懂图意。 2、仿照做一做,边说边做。 3、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 4、集体沟通数“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方法”激励学生仔细倾听、清晰表达。二、实物操作 1、出示熊猫图,说说图上讲的是什么故事?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几只
熊猫? 2、用学具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3、和同桌说一说后集体沟通,激励孩子仔细倾听。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2+2=5 2、思索: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老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四、巩固应用 1、一共有多少?引导学生完整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一辆”“又飞来一只”。 2、说一说。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 (2)视察情境图,沟通书中呈现的实例。 (3)让学生结合不怜悯境说明算式的意义。 (4)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
3、小结。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4、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沟通。五、总结,布置实践作业:在家里说说加法问题,并把算式登记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娴熟地计算,培育学生的计算实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洁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相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实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日我们根据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视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
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干脆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依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四、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一、复习打算。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假如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干脆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试验。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指导拼法。①重合。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③平移。思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视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
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视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思索: (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学问的理解。 2.培育学生视察、实践实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学问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相结合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二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2)假如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状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假如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
方体木料,又在什么状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呢?三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假如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几分之几?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二、教材分析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
相同。三、学情分析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学问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加学问整理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要留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娴熟驾驭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 3.培育学生仔细计算、检查的好习惯。五、教学重点体现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六、教学打算课件小卷子七、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今日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干脆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
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83-57=16×50=96÷8=0.37+1.6=1-0.74=0.25×4=3.2×0.4=8.4÷0.7=(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动画:各种运算意义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43.25+38.5=81.75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强调: 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分 (三)整数乘除法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这
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视察发觉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快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多数个)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强调: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教学打算: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
是24时计时法吗?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报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一般计时法吗?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新的学问。二、沟通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提问:这张预报表上的节目你喜爱吗?最喜爱哪一个节目?依据你的视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起先到下个节目起先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起先?(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沟通算法。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起先和结束部
分。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依据“结束时刻-起先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才智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细致视察,《才智树》从什么时刻起先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学生先独立思索,再在小组内探讨沟通,然后组织学生集体探讨,老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追问:8:10应当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当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探讨后得出结论:起先时8:10,应当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老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老师板书:40-10=30(分)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情境图,提问:依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沟通算法。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详细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支配的。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学生独立思索,列式解答,老师巡察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状况。激励学生英勇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终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起先时间和结束时间。提问:能干脆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学生沟通探讨,进行画图,老师巡察指导。
小结:假如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一般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其次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当怎样计算? (2)指名沟通,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其次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其次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老师都要赐予确定。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相识圆锥,驾驭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教具打算: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学具打算: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教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学问,谁能告知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打算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生视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确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相识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相识〈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提问:这些物体的形态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耀,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接着变更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耀闪动“圆锥的顶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摸四周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究竟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干脆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干脆量出它的长度)采纳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绽开图设问:圆柱的侧面绽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绽开又是什么图形呢?生思索探讨后,指名回答师:我们通过试验来看看。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此处有图)使学生相识:侧面绽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CAI课件将其绽开图合拢,复原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相识。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采纳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绽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设计圆锥的相识 (此处有图)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08:4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7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