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齐越)
本节导读:主要了解电视剧有哪些类型,重点掌握电视剧类型的划分标准。掌握不同类型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和艺术特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不同类型的电视剧文本,并指出该类型电视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创作的方向。
一、电视剧类型的概念
电视剧类型的出现,既是电视剧制作者、播出者和接受者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也是电视剧商业属性、艺术属性和大众深层心理结构相互制约的合力作用的集中表现。电视剧类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一定的时期内自然形成的,在制作、播出、收看时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的,电视剧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同且相对稳定特征的大批电视剧的集合所形成的规则系统。电视剧类型的出现是电视剧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电视剧的类型是从原有的分类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存在。电视剧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电视剧类型文本。例如:按照电视剧艺术文本的体裁可分为单本剧、系列剧和连续剧;按照电视剧艺术文本的题材分为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武侠剧以及军旅剧。本章节主要对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武侠剧、谍战剧以及情景喜剧等电视剧类型作相关论述。
二、电视剧的几种主要类型
1、家庭伦理剧
(1)家庭伦理剧的概念
家庭剧伦理剧是指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通俗剧。这类题材的通俗剧往往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将家中发生的事件,如爱情、婚姻、婚外恋、多角恋、家庭解体、妇女独立、老人和儿童等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搬上荧幕,引起人们的思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伦理剧的叙事自然流畅,不饰雕琢,一般不讲究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还原了世俗的本真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故事的戏剧性色彩,但是通过向观众展示的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打动人,给予观众欣赏理解和情感评判的自由空间。从1990年的《渴望》开始,家庭伦理剧在我国电视剧的市场份额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家庭伦
理剧的节奏相对缓慢、松弛,按照平常生活的步调缓缓展开,始终散发着朴素的生活气息,影像、音乐、色彩自然而不张扬,形成了平时淡然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上的美学特征正好与家庭收视的背景环境相契合。
(2)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特征
1)主题与题材:家庭伦理剧多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于朴素的题材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题材容易拉近观众与电视的关系,观众会在剧情中看到生活中的自己,产生心灵的共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歌颂无私奉献的亲情是其表现的主题。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金婚》等等。这些作品的题材就来源于普通市民的生活之中。
2)情节与人物:家庭伦理剧往往会设置众多人物,通过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将他们联系起来,并且在剧情需要的时候让其中的某些人物依次出场,造成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家庭伦理剧通常不止设置一条线索,每条线索分别表现某几个人物的命运,在关键的时刻线索交汇从而达到故事的高潮。例如:电视剧《大丈夫》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每个人物有都彼此联系着,在复杂的人物结构中形成较强的戏剧冲突。
3)台词处理:同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不同,家庭伦理剧的台词一定要日常化、口语化的色彩,要体现出生活本身的趣味,祖孙之间的童趣、夫妻之间的简单而又不失默契。总之,家庭伦理剧的台词要原原本本的还原生活,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人物台词就很精彩,这部剧是描写北京普通底层老百姓家庭的故事,表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剧中的人物语言是完全口语化的市民阶层的语言,通俗浅显、不加修饰。而张大民兄妹几人的台词涉及又各具特点,张大民的“贫”、大雨的泼辣、大军的胆小懦弱、大国的知识分子的酸气、大雪的洁身自好,表现在台词上都各有着鲜明的特点。《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台词有幽默风趣,余味的随机应变、毛豆豆的直爽等等。
(3)内地家庭伦理剧的主要特点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关注世俗人生常态
家庭伦理剧包含“家庭”和“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家庭中所涉及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责任与义务便是其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例如: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婆媳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当婆婆遇上妈》等,便是在展示或者是指导一种正确的婆媳相处之道。《金婚》、《父母爱情》则主要是展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伦理主要是以电视剧为媒体,倡导和宣扬某种道德观念,它不仅要宣扬道德伦理观念,而且很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浓厚的情感来达到宣扬伦理的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而儒家学说突出表现的观念就是仁义、尚礼、孝悌、中庸之道等等,这些观念在家庭伦理剧中得到了体现。例如荧屏上出现的“大哥”、“大姐”形象,就是通过这些默默奉献的伟大人物来表现一种责任与担当意识,《亲情树》、《大哥》、《大姐》等作品是这方面的代表。
2)家国一体的叙事方式
在我国,家庭和国家一直就是息息相关、难以割舍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和扩大,这种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得国家命运和个人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中,就出现了将国家社会的大背景与家庭结合起来。例如:《渴望》在叙述时间上跨越了中国20年的历史,历经“文革”、改革开放时期;《金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历史,在50年的历史激变中见证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之路。电视剧《毕有财》展示了中国社会解放前后至今60多年的岁月变迁,记录了“毕家大院”在这一时期经历的各种悲欢喜乐。但是,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主要反映的是两代家庭之间的故事,所以这种家国一体的叙事特点已经相应淡化。
3)对当代家庭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的探讨
在家庭里,婚姻状况以及面临的危机,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家庭结构的平衡。因此,家庭伦理剧中的不少作品以探讨当代都市家庭中的婚姻问题为主要表现内容。例如:《牵手》、《让爱作主》、《结婚十年》、《中国式离婚》等都是重点刻画当代婚姻状态为主,强调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如今
的婚姻关系多是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讨论上,例如:《裸婚》、《裸婚以后》等作品主要是表现在婚姻关系的维持能否建立在有无物质基础之上。思想观念的进步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寻找一种新型的夫妻关系,即改变以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分工,妻子逐渐走入商场变身女强人,丈夫成为“煮夫”,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在探讨这样一种新型的婚姻关系。
婚姻伦理观念的变化也可以从家庭伦理剧中体现出来,如今的离婚率的上升、单身家庭的增多,这些问题都及时的在电视剧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婚姻家庭的稳定、夫妻间的忠贞与信任继续受到考验,物质的富足也带来精神上的危机感和彷徨迷失,夫妻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婚姻危机成为焦点问题,一时间小三、出轨、婚外恋成为热门话题,从最初的《中国式离婚》、《牵手》到现在的《蜗居》,都是在讲述婚姻中遇到的情感危机。
(4)家庭伦理剧的现存问题
我国的家庭伦理剧在叙事特点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讲故事”的方式,因此注重作品的戏剧性、讲究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强调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及情节的曲折突变都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在一些家庭伦理剧中,为了突出故事性,有时加入大量离奇情节,虽然增加了传奇色彩,但离家庭的日常化叙事越来越远。一味的偏爱离奇情节和苦难叙事是家庭伦理剧面临的首要问题。例如:《家有九凤》中,第一集便是初大妈的七女儿未婚先孕在年节下回到家里,之后家里纠纷不断,八凤因为做生意受骗而被迫逃亡,三凤的女儿冬子因为三凤和五凤的矛盾纠纷而跳河身亡,冬子死后三凤的丈夫因受不住打击得了精神病,八凤终于回到了家却已经瘫痪成了弱智……这些人生难题都发生在一个初家大院显得缺乏生活的真实性。苦难叙事死家庭伦理剧擅长的叙事策咯,从一开始的《渴望》到后来的《亲情树》、《搭错车》都在用苦难化的叙事来赚取观众的眼泪。即使是在幽默色彩极浓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仍有大量苦难人生的表述,张大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得了老年痴呆,小妹在结婚前夕得知未婚夫死亡,后来小妹也得了白血病死去。这种集中性的苦难事件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概率是很低的,即使在电视剧中也显得离奇出格。
如今的家庭伦理剧,对家庭矛盾和现实中丑恶现象的过分展示也是创作中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在创作主导上也重视亲情关爱,但是却很少表现家庭成员对家的经营和守护,表现较多的是家庭成员在依赖着家庭的同时,却又在破坏着家庭。家庭伦理剧中充满了争吵、赌气甚至是勾心斗角,从而形成了一种争斗的叙事模式。过分的争斗使得家庭中缺乏温馨和睦的气氛。一味的跟风创作也是家庭伦理剧的现存问题,从最近几年的“婆媳剧”、“相亲剧”、“房奴剧”到去年的“育儿剧”,一种剧目的走红便引来大批的跟风模仿,同类扎堆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2、青春偶像剧
(1)青春偶像剧的概念
青春偶像剧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总是由正在走红的青年明星担纲主演,讲述的是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青春无敌、爱情至上、外形靓丽,时尚先锋是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元素。日本的《东京爱情故事》在国内播出后引发了观众对青春偶像剧的收视热情。20世纪90年代,随着《真空爱情记录》、《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剧的出现,青春偶像剧开始成为内地观众关注的电视剧类型。《将爱情进行到底》一剧正式开启了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历史。2000年海岩编剧的《永不瞑目》把中国的偶像剧推向高潮。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从对日韩青春偶像剧的单纯模仿到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道路。近几年,随着《奋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青春偶像剧的走红,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青春偶像剧的关注,也真正迎来了大陆青春偶像剧的真正春天。
(2)青春偶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
1)青春偶像剧的一般叙事策略
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电视剧类型,在主题表达、剧情发展、人物设置、场景设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模式。
①主题表达:爱情是青春偶像剧表达的主题,它主要表现的是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但也并不局限于此,青春偶像剧中也有友情、亲情等各方面的体现。他们
的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表现,与朋友间的关系都是青春偶像剧中丰富的表现内容。例如:《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小样、霹雳和清楚是表姐妹,展现的是一种亲情;霹雳与蕾蕾的关系展现的是友情。
②人物设置:由于青春偶像剧中的场景大多在城市,人物身份设置也多是城市贵族,多位设计师、音乐家、明星、模特或白领一族,男主人公年轻多金、英俊潇洒,女主人公青春靓丽、纯情善良。三角恋是其常采用的恋情模式,例如:《流星花园》中道明寺喜欢杉菜,杉菜又对花泽类有好感。
2)制作与包装:
①画面美轮美奂,偶像剧中的场景,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场所往往洋溢着浪漫的氛围,无论是都市中的喧嚣浮华还是郊外的宁静淡泊,始终充满着爱情的梦幻,结合着唯美的爱情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又见一帘幽梦》中那片美丽的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给紫菱和云帆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梦幻是无意识愿望的象征性满足,正是这种美轮美奂的场景满足了人们潜在的心理需要。
②音乐美妙动听。青春偶像剧的音乐要表现青年人的心灵,突出青年人的特点。为配合青春偶像剧专门制作的音乐,旋律优雅,充满青春激情。例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小柯担任音乐制作人,出了电视剧原声CD,比较成功。片头曲是由小柯演唱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向上,展现青年人的理想与朝气。片尾曲即谢雨欣演唱的《谁》表现青年人在爱情上流露出的一种迷茫与困惑。陈明演唱的插曲《等你爱我》表现了青年人在爱情上的执着追求。青春偶像剧中的插曲和主题曲的设计别有用心,好的音乐处理能推动剧情及人物情绪、烘托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专门定做的主题曲或插曲能更好的符合剧情,烘托全剧的主题意蕴。例如:《流星花园》中的插曲《流星雨》以及《薰衣草》中的《花香》都能很好的渲染剧情,推动作品的流行。
③流行元素的运用。时尚现代的服饰、时髦另类的语言、精致新奇的小道具都可以引发一场流行文化。《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七色花饰品,《放羊的星星》中的仲夏夜之星的吊坠。偶像剧中的经典台词、个性独特的语言也是吸引观众的
法宝。比如:《流星花园》中的经典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道明寺)“你想流泪就倒立,眼泪就不会流出来了。”(花泽类)都一度令剧迷们疯狂追捧。
④演员推陈出新。演员的表演是电视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电视观众的感受。对于体现男女爱情生活及青春色彩浓厚的青春偶像剧,剧中的主要角色都由青春貌美的演员扮演。例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张翰和郑爽是因为这部剧走红。
(3)青春偶像剧的现存问题
1)青春气息不足,创作风格单一,模仿严重
大多数的青春偶像剧仍然停留在追求都市时尚感、青春的面孔、流行的服饰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上,缺乏现代年轻人真正具有的青春与成长的气息,对青春恋情的表达也过于单一。
2)偶像功能的缺乏
我国的演员往往不能表现出青春偶像剧中所需的那种纯情的气息,往往有坐坐之嫌,不能把爱情中轻松诙谐的一面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一般的青春偶像剧中的演员多数在20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而我国的许多青春偶像剧演员都已是成名的青年演员,缺乏青春气息,却要去扮演大学时代的男女主角,会造成形式与内容不搭的尴尬局面。
3)情节注水,叙事节奏冗长拖沓
节奏缓慢拖沓,青春偶像剧中该有的清新、明快的格调荡然无存。主要是由于电视剧情节中加入了大量与整体剧情无关的成分。一些完全可以依靠镜头语言表达清楚的场景、环境以及时空转换,却习惯于用人物语言表达,于是电视剧中便出现了大量冗余台词。电视剧投资商们出于对某些商业利润的考虑,尽可能的延展剧情,增加集数,一部可以拍成20集的电视剧扩展到30、40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观众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当有限,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追求动感活跃的现代生活,只会对这些拖拖拉拉的剧情丧失兴趣。
3、武侠剧
(1)武侠剧的概念
武侠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武侠电视剧又称“武打片”、“功夫片”,是以描写武侠人物的侠义行为、命运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其中对武打动作的表现、对武侠人物活动的独特背景—江湖的表现,以及对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的行为表现是武侠电视剧区别于其他电视剧的显著特点。武侠电视剧最早就是将部分小说搬上荧屏,武侠文学、武侠漫画、武侠游戏之类的武侠作品仍然是武侠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可以说形成规模和构成重大影响的武侠剧几乎都是改编剧,原创据几乎很难看到。根据改编的类型武侠电视剧又可分为武侠小说改编剧,如金庸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古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以及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七剑下天山》;武侠漫画改编剧,如:《风云雄霸天下》。武侠游戏改编剧《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
(2)武侠剧的叙事策略
1)武打动作元素与暴力美学
武侠剧中的武打动作元素是一种中华武术文化与超凡想象力的融合,讲求技艺和内功心法,不是没有章法、单凭力量的硬碰硬功夫。这一点上与好莱坞的硬汉功夫片不同。影视剧中的武打动作该如何实现?现代武侠电视剧的发展与电脑三维制作集数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早期的武侠电视剧中,关于一些武侠神功场面的刻画主要使用的是电视本身的特技技术,而今,我们可以凭借电脑特技将之前无法展现的场面表现出来。在内地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与杨过潜心修炼玉女心经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使用电脑绘制的百花丛来装饰、烘托气氛,因此这部剧集也被台湾的一些媒体誉为史上最唯美的《神雕侠侣》。
武侠剧中神功场面的营造构成了暴力美学的一部分。神功往往是一种超强内功物化的杰作,不同于一般的拳脚功夫、对打动作。“凌波微步”、“北冥神功”、“乾坤大挪移”以及“一阳指”,欣赏这些绝世武功是每个武侠爱好者陶醉的事情。武侠剧在视觉上满足了人们对神功的视觉解读,其中的美学呈现是武侠文学
所不能给予的。
2)复仇模式与江湖背景
① 复仇模式
武侠电视剧是一个极富商业色彩的剧种,因此武侠电视剧在叙事程式上形成了一套模式。在叙事上,大多数的武侠人物必然要经历以下命运:家族血案(师门被灭、个人遭难)→拜得名师、苦练武功(偶得秘籍、高人相助)→报仇雪恨,成为一代武林盟主。例如:在《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他是契丹人,父母被害,一生想要报自己的杀父之仇,直到将自己的心上人—假扮父亲的阿朱误杀。萧峰的复仇是以一种悲剧收场,这也体现了金庸对复仇这一问题的思考。
复仇模式中最常见的是家族之仇、杀父之仇,这往往构成了情节的主线,也是最能决定主人公命运走向的。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情仇,在《绝代双骄》中,邀月宫主因得不到所爱人的心,就将他的一对儿子当中复仇对象,令他们终生厮杀;《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赏因情一夜白了头,对卓一航因痴生怨;《神雕侠侣》中李莫愁也是因为曾经的恋人抛弃了她而成为一代女魔头。这些情仇也是武侠电视剧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并且常常以复线的形式出现。
② 江湖背景
武侠人物生活的环境叫做江湖,也称武林,这是一个很少受到现实因素制约的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所在,也是许多人憧憬的地方,那里靠义、武艺拔得头筹,而不是靠门第、现实地位取得景仰,这似乎更合乎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而武侠电视剧中描绘的江湖风云也是踌躇满志的少年所向往的,这种叙事背景上的满足感令许多读者、观众为之痴狂,着在一定程度上位饱受现实之苦的人们起到精神疗伤的作用。因此,有人说武侠是成人的一个童话。
武侠作品在视觉上阐释江湖,首先要从环境上描绘得美。早期的香港武侠剧在摄影棚搭景时会使用一些干冰,营造一种云雾缭绕犹如仙境的感觉,更有一种舞台化的美感。近几年的武侠电视剧,多选择在内地的名山大川中取景,更富有
诗意。例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模仿前辈在大山中琴箫和鸣的情景、《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和杨过生活的古墓与钟南山下练习武艺的世外桃源,都从视觉上给人以极强的美感。
③儿女情长与英雄侠气
侠的世界纵横恣肆,他们行侠仗义,但他们同样也是人,他们的世界也有儿女情长,有对生命和人性的追求。虽然武侠作品从名称上来说主要是描写武和侠,但是实际上也描绘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例如:杨过和小龙女16年生死相许、刻骨铭心的爱,郭靖和黄蓉单纯的爱、金世遗和厉胜男奇怪的爱、虚竹和西夏公主迷糊的爱等等。有人从爱情里获得快乐和力量,有人因痴爱而延误终身,所有的武侠作品的主角必然会有一段爱情。
(3)武侠电视剧现存的问题
由于武侠电视剧大多数是从武侠小说中改编过来的,因此,对同一部小说的再次改编就成为武侠电视剧创作的主要来源。例如:《神雕侠侣》就先后拍了五个版本,《天龙八部》出现了三个版本,今年于正改编的《天龙八部》备受争议。大部分武侠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会加重原著中感情的份量,以增强电视剧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但是过分的改编则会带来滥情低俗的效果,在霍建华版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竟产生了某种暧昧不清的情愫。有些改编的作品根本就不符合原著中的精神意旨,只是一味的为了迎合商业化的利润而肆意的篡改,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会产生影响。
4、历史剧
(1)历史剧的概念和分类
历史剧的内涵和外延因对“历史剧”相对概念的不同定义而不同。如果以“当代据”作为“历史剧”的相对概念,不考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分,那么历史剧就可以将诸如《西游记》、《宝莲灯》这样的浪漫主义神魔剧包括在内。本章节不采取将电视神话神魔剧包括在广义的历史剧之内这种定义方法,而以总体风格上是否属于现实主义为限,将浪漫主义的《西游记》和《笑傲江湖》这样的武侠剧排除在历史剧之外,归入古装剧的范畴。
“历史剧”最基本的规定性就是“历史”与“戏剧”的结合,在总体上属于现实主义这个范畴之内,本章节将凡具备历史与戏剧相结合特征的戏剧总称为“广义历史剧”。根据一部广义历史剧忠于历史的程度,首先可区分为“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据”两种极端类型。狭义历史剧尽可能严格地忠于历史,而戏说历史据只具有真实历史的少量影子。界于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之间且实大于虚的过度类型,称为“演义历史剧”。
狭义历史剧根据剧情本身忠于历史事实的程度,可区分为“纯粹的狭义历史剧”以及相对的狭义历史剧,所谓纯粹的狭义历史剧,是指那些题材(包括人物、环境、情节)全部与史有征、没有虚构的历史剧。与其相比,相对的狭义电视剧可以有一部分虚构,但虚构而外的事实应尽量遵照历史,而且在运用虚构以增强艺术作品性的时候,要确保不损害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本章节中以狭义历史剧指称相对的狭义历史剧。
“戏说”一词在电视剧领域的流行,与1992年《戏说乾隆》在大陆的播出有关。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播,“戏说”一词开始被人们熟悉。致使人们第一印象所理解的戏说历史剧是指以《戏说乾隆》一类背离历史甚远、充满游戏冲动、娱乐意识的历史电视剧作品。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作品。
演义历史剧是指那些处于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剧的中间过渡地带,诸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那样具有历史(真实)大于戏剧(虚构)特征但在不少方面存在虚构的历史剧。由于演义是与中国传统文学中雨历史结合比较严密、有虚构但又不脱历史大面目,而且数量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一种历史艺术形式,从小说转用于戏剧,容易让人顾明而思其义,并于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相区分。
与历史剧相关的其他概念
在谈到历史剧时,和历史剧相关的一些概念经常出现在学者的讨论范围内,例如:“历史剧”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古装剧”;“正说”与“戏说”;“游戏之说”与“戏剧之说”等等。广义的历史剧(包括戏剧和电视剧)也已历史题材电视剧指称,鉴于“题材”本身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分
清历史剧与历史题材电视剧之间的差异有相当困难,因此,本章节中将“广义历史剧”、“历史题材剧”视为含义相同的术语。“正说”是因为“戏说”的出现而后出现的一个对应词。在“戏说”等于“游戏之说”的时候,狭义历史剧与演绎历史剧对历史的述说都可以称为“正说”。在这个时候,“戏说”与“正说”不仅包含了是否忠于历史这个标准—忠实程度较高位“正说”,忠实程度较低为“戏说”。但随着之后有些学者提出的“戏剧之说”一词,戏说一词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正说也之前的定义出现了矛盾的现象。所以,本章节中尽量避免使用“正说”与“戏说”这两个词语,而将“戏说”的涵义定义为“戏剧之说”和“游戏之说”。
(2)历史剧创作中的相关问题
1)历史剧创作中当代与现代的关系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量出现,其实正是我国电视文化冲突的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历史题材电视剧远离了当代中国各种各样敏感的现实冲突和权力矛盾,同时也因为中国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知识宝藏,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资源和更自由的叙事空间。因此,无论是国家立场、或是市场立场,以及知识分子立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题材。于是,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就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当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发生联系,但同时又被虚拟化,以一种戏说、演绎的面目登上荧屏时,这些电视剧在给予关注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释放。因此,历史剧就其本质而论,不是历史科学的延长,而是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的补充。历史剧中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与其说是还原,不如说是当代精神对历史的重新加工。
2)历史剧中某些观点对当代的不良影响
①奴性思想对民主建设的瓦解
历史剧中那些描写清代帝王的作品中,包括那些权臣奸相,在高高在上的主子面前,仍要时时卑躬屈膝,口称奴才,唯主子之命是从。那些当差的太监、宫
女是人性被剥夺的人,他们的生命会被任意的残害。中国存在几千年严格的等级制度,奴性思想一直是中国潜在的文化观念,而在现代社会,自由民生是主旋律。但是就是在人格平等的当今社会里,荧屏上却在大力美化主子的英明并肯定其中所潜在的奴性观念,这无疑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破化。
②男尊女卑思想对妇女解放的践踏
尽管三宫六院是历史真实,但在历史剧的创作中还要保持当代的态度。对逝去旧梦的怀恋,对夫权的赞赏,男尊女卑的古老习惯,都应该保持清醒的批判立场。目前的一些历史剧,往往将女性的依附地位刻意的加强,后宫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有权有势的皇帝被众多的女性环绕。在政治利益或是在情感立场上牺牲的都是女性。例如:在《康熙大帝》中,蓝齐儿和容妃是虚构的人物,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是康熙,围绕康熙辐射性地塑造了孝庄皇太后、容妃、蓝齐儿和苏麻拉姑等女性人物,通过她们这些人物的描写,渲染了皇权政治的威严,剧中一系列牺牲的承担着又都落在这些女性身上,因此,导演是在潜意识里为皇权唱赞歌,维护男权制地位。
3)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历史剧创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谓历史真实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它要求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第二种是历史本质、规律方面的真实。这种真实建立在历史观的高度上。所谓艺术真实,则是对现实生活或历史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尊重历史和有限虚构,还要辩证的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目前,一些历史剧为了一味的迎合大众文化,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肆意的篡改历史,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入滥情低俗的桥段,甚至于无中生有,任意编织历史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市场赚取收视率,不负责任的将历史人物牵线搭桥,捏造恋情关系。这样做明显的不尊重历史,割裂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
史剧的创作中坚持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才是一名优秀历史电视剧创作者需要时刻谨记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完美结合。
5、情景喜剧
(1)情景喜剧的概念
电视情景喜剧,英文翻译为TV situation comedy,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情景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在广播和电视上播放,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有一条或故事线,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情景喜剧常常以普通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公场所等为背景,并以罐头笑声(laughtrack)和带有现场观众为主要特色。强调电视要搞喜剧,必然要搞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可以说是电视喜剧的唯一形式。①
在我国,情景喜剧是舶来品。我国观众看到较早的一部情景喜剧是美国的《成长的烦恼》。我国的情景喜剧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编辑部的故事》初步具备了电视情景喜剧的基本样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推动了英达《我爱我家》等一系列情景喜剧的出现。1995年,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开创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随后几年,《候车大厅》、《心理诊所》、《新七十二家房客》、《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一系列情景喜剧的出现,几乎是年年一部,产量颇丰。虽然这些情节喜剧没能超越《我爱我家》的经典,但是,“英式”情景喜剧的旋风击中了观众的神经,给无数个家庭带来欢笑。
进入21世纪,以尚敬为代表的“新式”情景喜剧出现,从《都市男女》到《炊事班的故事》再到横扫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中国情景喜剧又具备了巨大的市场潜力。2007年《家有儿女》的火爆,可见中国的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2009年的《爱情公寓》的热播,也再次再次掀起情景喜剧的浪潮。
(2)情景喜剧的特征
1)独立成篇
情景喜剧之所以区别于电视连续剧,主要是因为它在讲述故事时,是独立成
① [1]英达:《电视改变了三百年欣赏喜剧的方式》,《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9日。
篇的,电视连续剧都有一个主要矛盾贯穿始终,但是情景喜剧没有主要矛盾,每一集都有矛盾,各个分散的矛盾构成了整部情景喜剧。虽然不能以主要矛盾来吸引观众观看,但是着眼于每集都有一个新故事,吊起观众的胃口。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电视情景喜剧更适合都市年轻人的欣赏习惯。是忙碌的现代人最快捷、最经济的文化快餐。情景喜剧中每集都有一个标题,如《爱情公寓》中,“将忧郁进行到底”、“我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最佳女主角”等等。
2)笑声与思考
情景喜剧奉行快乐原则,发展搞笑艺术,有笑声,还有笑声里面的思考。英达在《国外喜剧高咱不止一倍》中说:“情景喜剧最重要的是必须得逗,我们平均三句话就要有一个小包袱,五句话一个大包袱……喜剧性是不言而喻的东西。”②
情景喜剧往往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者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发笑。我国的情景喜剧善于吸取相声、小品和东北“二人转”等艺术营养,用不同艺术元素进行混搭已造成喜剧效果。情景喜剧的语言机智、幽默,具有表现性格、渲染气氛、启迪思考的重要作用。常用妙言、警句、嘲讽语、俏皮话,一些陈述性的叙述和对白,因其与环境、动作、常理、常识相违背而产生出滑稽或风趣。一些事谎言、妄诞话,一些是模仿语,采用装腔作势或一语双关方式,因而产生充满意趣的效果。例如《《爱情公寓》就凭借其中每个人各具特色的风趣语言得到观众的喜爱,其中吕子乔、曾小贤和胡一菲的台词更是成为网上炙手可热的经典流行语。在这些充满喜剧效果的话语中,也能让观众领悟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笑着谈真理、寓庄于谐是赋予喜剧的独特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因此,喜剧不能单一停留在插科打诨的浅层次的滑稽层面,逗人发笑不是情景喜剧的真正目的。可笑性绝不等同于喜剧性,好的情景喜剧是应该在使观众笑过之后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启人思索。在笑声中寓于思考是情景喜剧的主要目的。例如: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通过三个儿女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令人捧腹的故事,也给当
② 张智华:《电视剧类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下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上留下一些启示和借鉴。
3)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
情景喜剧多为室内剧,多在室内极其附近拍摄,往往以一个家庭、一个车站、一个餐厅、一个酒吧为背景,主要场景固定,场景转换较少。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剧情中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情景喜剧规定的场景、较为固定的人物,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因此,情景喜剧在强调人物语言的同时也要重视喜剧的空间,充分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充分发挥电视的视觉造型、镜头运动、技术合成的特性,增强视觉表现力。
(3)情景喜剧的现存问题
1)剧情粗糙,语言浅薄
一部好的情景喜剧应该是浅显但不浅薄通俗但不庸俗。许多国产情景喜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娱乐性,而抛弃了审美价值,遗弃了人文精神,把媚俗当通俗,恶俗当世俗,搞笑当幽默,品味低下,没乐找乐,强颜欢笑成了国产情景喜剧的一大通病,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闲人马大姐》中有一集为了比赛谁能在吃饭时忍住恶心,竟然在饭桌上大谈特谈红斑狼、脓疮、脓包、便纸、大便。最终,剧中人没忍住恶心,估计观众也忍受不了。这种只是为了收视而衍生的低俗,只会降低情景喜剧应有的喜剧含量。
在不少的情景喜剧中还出现了恶搞现象,比如说一件不好笑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电视剧主人公在陈述这件事情时,没有想笑的意思,主创人员们就不要加一些配音我们这些观众发笑。否则,就会陷入“恶搞”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又如像抗日、解放战争题材就不宜改编为情景喜剧,它会将社会历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混淆。例如:2005年英达拍摄的《地下交通站》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有人把这部剧评为闹剧,靠的仅仅是几句插科打诨和几张老面孔维持场面,缺乏真正的笑料,而且也是对历史的不严肃对待。
2)题材范围狭窄,场景设置局限
③③ 张宜轩,《国产情景喜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9,30
我国的情景喜剧地点设置较为局限,一般搭建几个室内场景,间或一日出日落、楼群街道为切换场面,外景的地点设置较少。例如:《我爱我家》中有上百个不同的故事,可是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未免就让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如今的情景喜剧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突破,例如《爱情公寓》也将外景设在不同的场所,有酒吧、电台、医院、网球场、婚礼现场等等。
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大多数情景喜剧多是在爱情、家庭、朋友之间作为选材,题材范围的选择较为狭窄。情节喜剧是系列剧,每集比较短,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最好选择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上。不应只局限在都市景观上,农村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区域也应多有触及。
3)表现手法单一,创作实力薄弱
我国的情景喜剧多是用语言的幽默风趣来得到喜剧性的效果,而语言的单调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收视疲劳。人物幽默的对白不是逗乐的唯一方式,电视是综合性的视听表达,因此充分调动图像、语言、文字、音响、图表以及舞、美、光、服、化、道等辅助手段,将幽默电视化。④
在剧本创作上,我国的情景喜剧多出在个体化的创作阶段,与文学创作相同,大多数是由由一个作家或数个作家大包大揽,从故事到台词到细节一气呵成。这与我国情景喜剧的小成本制作有很大关系。而过低的成本和粗制滥造的剧情又会造成收视率的地下,反过来,低收视率又进一步恶化了制作环。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情景喜剧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情景喜剧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借鉴美国情景喜剧中优秀成分。
6、谍战剧
(1)谍战剧的概念
谍战剧就是以我方政权力量处于弱势或不稳定的时期为故事背景,以我党地下人员与国民党或日特对抗较量为叙事主线,以爱情婚姻,寻宝解密等多种副线交织展幵,表现我党隐蔽战线人员为建立和巩固政权而战斗并关注其生存状态的
④ 李保刚:《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5月.
电视剧.⑤2006年,柳云龙自导自演的《暗算》让谍战剧开始风靡全国,2007年《特殊使命》异军突起,2008年《潜伏》掀起谍战剧的收视狂潮。随后,一批谍战题材的电视剧相继出现,例如:《地下地上》、《蓝色档案》、《最后的较量》等。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以间谍活动为主要题材,将卧底、特务、侦探、情报、暗号、电台、密码、惊险、智斗、悬疑、刺杀、跟踪等众多元素穿插在一起的电视剧类型。
(2)谍战剧的叙事内容
1)宏大的革命事业
谍战剧的叙事背景是处在不稳定的历史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中国在这三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革命事件,无数仁人都为国家的建立和稳固作出了牺牲。因此,宏大的革命事业是谍战剧叙事内容。例如:《潜伏》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国、共、日三方对立,这时期的革命事业是建立新中国的政权;《暗算·看风》的历史背景是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与苏联反目,国民党隔海反攻,因此这时的革命事业是巩固我国的国家政权;《蓝色档案》的历史背景是日寇投降前夕,我党与国民党、日寇、美国中央情报局之间展开的殊死搏斗,消灭日寇是这一时期重大的革命事业。
2)微观的个人传奇
在革命事业宏大主题的背景下,革命洪流中个体的微观命运集传奇故事是谍战剧细致刻画的内容。由于“间谍”的特殊身份,他们与组织的联系在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简单、单线、不经常的,因此孤军奋战成为个人行动的基本程式。剧中的每一位主人公的身份及其工作都具有特殊性。例如:《潜伏》中余则成的身份是国民党军统天津站机要室主任,主要工作是窃取传递情报;《黎明之前》中刘新杰是国民党第八局总务处长,主要工作是帮助“水手”身份的隐藏和传递情报。因此,谍战剧形成了一定的类型化叙事:“我党地下工作者深入敌人内部—随时可能暴露身份—获取军事情报—消除革命败类,掩护、转移革命—我方
⑤ 冯慧玲:《中国新谍战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3月.
获得最后胜利。”⑥
(3)谍战剧的叙事关系结构
1)环环相扣的悬念
每一部谍战剧都是在讲述一个间谍与反间谍、怀疑与被怀疑、密码与破译密码,情报与刀送情报的故事,这些叙事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成,而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悬念、此起彼伏的冲突和张弛有度的节奏交错而成的。⑦
例如在《黎明之前》中故事一开始就设下悬念:国民党情报局有共产党卧底,口供被毁证人被杀,谁干的?国民党情报局要查卧底、抓“水手”,我方地下党要破坏“木马计划”“摩西计划”,围绕这四大目标,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最后一集才真相大白。扣人心弦的悬念不仅在《黎明之前》中引人入胜,其他的谍战剧也都是借助各种大大小小的悬念来展开叙事,在维持大悬念的同时还要营造各种小悬念,因此,谍战剧争取以“每十分钟一个危机,每五分钟一个意外”⑧的密度设计每一集的悬念。
2)冲突此起彼伏
在谍战剧中,冲突首先表现国共两党之间情报传递与获取的冲突,其次还表现在剧中男女情爱、性格的冲突以及城乡之间知识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在《潜伏》中,翠平的的泼辣大胆与余则成的谨慎心细形成性格上的冲突,翠平的无文化与余则成的知识分子形成知识文化上的冲突。冲突在剧情中的不断现身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观众持续观剧的热度。
3)有张有弛的节奏
谍战剧往往以间谍为主线,营造紧张刺激的主体氛围,但是为了避免观众由于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精神疲惫,又通常会以情感作为副线,在适当的时候时刻穿插着轻松的情节,安抚观众紧张的观剧心理,能让观众在心绪上获得相对的平衡。
⑥ 杜晓红:<类型、反类型和类型融合—由《潜伏》看新世纪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中国电视,2010,(1):47
⑦ 李琦:《影像与传播—199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11.
文化艺术报润物无声似的井喷
⑧
从而使险象环生的情节与浪漫爱情的情感此消彼长,张弛有度。《潜伏》中因采用假夫妻的叙事模式,再加上翠平和余则成在生活习惯、性格以及知识上冲突,使这部剧的情节在紧张之外多了一层轻松幽默的氛围。
(3)谍战剧的现存问题
1)跟风扎堆,量多质低
2009年初,一部《潜伏》红透大江南北,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共有数十部谍战剧“跟风”而动。《暗红1936》主打史诗牌,《黄金密码》再现“无间道”,《绞杀1943》瞄准女性题材,《密使》塑造传奇双胞胎兄弟,《密杀名单》惊现杀人狂魔;《毒刺》讲的是共产党人面对误会的忍辱负重,《掩护》则动用陆毅、刘涛等偶像派阵容吸引眼球。2011年是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大量红色题材献礼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谍战剧重合。在一些地方卫视新年备播的电视剧名单中,谍战剧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些被称为“谍战一哥”、“谍战剧专业户”的演员也频频露脸,走马灯似的穿梭在N多个频道“卧底抓特务”。在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背后,带给市场的是严重饱和,留给观众的是审美疲劳,数量的庞大无法掩盖质量的低劣,谍战剧陷入了一种创作的瓶颈和尴尬的局面。
2)情节注水,粗制滥造
谍战剧数量的巨大,必然会让大家堪忧它的质量,情节的注水和细节的纰漏以及逻辑的缺失都是众多作品中出现的现象。例如:在电视剧《追捕》第一集中,“兰心茹第一次去找陈占豪,问门卫陈占豪的办公室是哪一间,门卫说是三楼301,后来向秀娟给陈送衣服也问同样问题,门卫却说是三楼305”。这种明显的错误显然是创作者的不负责任。这种为了追逐商业利润而忽视作品质量的做法,只会让谍战剧沦为炮灰。
除了《潜伏》、《悬崖》《黎明之前》那几部能代表谍战剧创作特色的作品之外,近几年的谍战剧除了跟风扎堆就是千篇一律,去年的《渗透》也是反响平平。看似荧屏常青树的谍战剧又陷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提高谍战剧作品的质量,走出模仿低质的泥潭提高谍战剧的境界还需创作者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思考题:
1、家庭伦理剧的概念及艺术特征?
2、我国青春偶像剧的发展现状?
3、如何处理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4、武侠剧的一般叙事策略有哪些?
5、谍战剧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分别有哪些?
参考资料:
1、李琦《影像传播—199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研究》(谍战剧)
2、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
3、王伟国《电视剧策划艺术论》
4、张智华《电视剧类型》(情景喜剧)
5、戴清
6、冯慧玲《中国新谍战剧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7、李保刚《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
8、韩琳琳《小舞台,大生活—论国产情景喜剧》,哈尔滨师范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05: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7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