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园第四期

更新时间:2024-03-28 21:47:5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戚烈云)

第 1 页 共 8 页

文萃园

无棣二中高一语文组编制 第四期 2010-9-28

世人百态,人品为高

【主题亮相】

人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做事做人的根本。人格人品在社会中所显现出的巨大魅力,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材料呈现】

人品魅力之一:以德报怨

唐朝重臣李吉甫与宰相陆贽曾有过旧怨。陆贽任宰相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宰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宰相知道李、陆之间有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的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他们不寻常的友谊也得到了周围人的称赞。至今,人们仍传颂着李吉甫的美德。

(写一个人的人品,与其正面着力渲染,不如运用对比手法来得更鲜明一些。所以运用时,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将陆贽对李吉甫的不友善与李吉甫对陆贽的友善,现任宰相借刀杀人的阴谋与李吉甫特意同陆贽饮酒结欢进行对比,以更好地论证观点。)

人品魅力之二:清廉正直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少年入仕,为官多年,但他一向主张“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平时衣食似平民,出行乘骡车,自己的俸禄多用来接济穷人,曾开仓赈济灾民几十万。当时贿赂成风,但他每次赴京,绝不送礼。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钱,送点地方的土特产也可以,他却傲然答道:“我只带两袖清风。”并作诗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后来于谦获罪被屈杀时,家无余资,仅书籍而已。

(运用时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将别人的劝告与于谦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于谦的“清廉”及其对名节的看重。)

人品魅力之三:信守承诺

55岁的谢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1973年,刘延信(后改姓为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

第 2 页 共 8 页

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

(运用时,重点强调正是人性中的“善良”使谢延信无怨无悔地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人品魅力之四:淡泊名利

196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辞去总统职务。当时,他声明拒绝接受下台总统的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他宣布了三个“不要”:一、不要通常授予退休总统的各种荣誉头衔;二、不要总统退休年薪和各种津贴;三、不要政府配给的住房。

退休后的戴高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科龙贝,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

早在1952年,戴高乐就写下了遗嘱。他说:“我的葬礼仪式必须极其简单,我不希望举行国葬。不需要政府总统、部长、议会代表团和公共团体代表参加。不要乐队吹奏,不要发表演讲,国会也不要致悼词。”1970年,他逝世后,法国政府按照他的“最后愿望”为他举行了简朴的葬礼。他的棺木仅值63美元。

(运用时,可以突出戴高乐的“不要”,从“不要”中去分析戴高乐“要”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从中人们受到了哪些启示。)

【名人言论】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3.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洪应明(明代学者、《菜根谭》作者)

4.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太炎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6.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而他之所以如此,只因这人的品性就是愉快而喜悦的。——叔本华

7.品行是一种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胆量、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作家)

[佳作点评]

笑谈名利

春节期间,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著名女歌星xx前往上海献艺,演出按时开始。然而,当这位明星即将上场时,她却突然向主办方提出加价。对方一听,血涌脑门:“这不是敲竹杠吗?不行!”“那我就不唱!”„„于是,双方僵持不下,观众却被晾在看台上空等,左等右等不见女歌星出现,便怒吼、痛骂、吹哨、跺脚、砸椅子„„

合上报纸,我不由喟然长叹:现在有不少人,总是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往往想用“名”来获取“利”。这样的情况不仅在文艺界,在科学界也已屡见不鲜。现今的科学家为了名利而对簿公堂的事,不是时有所闻吗?相对于伦琴的时代,让人难免有“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之感。

第 3 页 共 8 页

可是,也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那么在乎“利”。在科学日渐与商业挂钩之际,英国人霍金在一篇纪念物理学家狄拉克的文章中表示,如果当年狄拉克将所发现的电子相对论方程式申请专利,那么他会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所有生产电视机、电脑的公司都要付给他钱。而“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闵恩泽,在上世纪50年代都曾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他们爱国有志,报国有恒,淡泊名利而把报效国家作为毕生的追求。

谈到“名”与“利”,不由想起金庸笔下那个老顽童周伯通。华山之巅,他高兴无比地推举各路豪杰为天下英雄,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难怪黄药师叹道:“我视名利为粪土,一灯大师视名利为浮云,却比不上一个周伯通——心中无半点名与利!”

古往今来,多少人一辈子追求的不正是“名利双收”吗?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四个字的,真正拥有的,恰恰是那些不为这四字牵绊的赛跑者。他们往往把名利看得很淡,都认为潜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才是人间最大的乐趣。就像“试飞大王”黄炳新所说的:“脖子上吊着名利这块金砖跑步,会累死的!”

其实,人都一样,都想取得事(学)业上的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征途上,决不可掉进浮名虚利的陷阱。否则,你不仅会智力退化,才思枯竭,还会应了老祖宗的一句话——“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到头来,甚至连已经得到的也会统统失掉!

[点评] 这是一篇带有杂文味的精彩的议论性随笔。作者紧扣话题,引申出“潜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才是人间最大的乐趣”的观点,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文章说古谈今,材料丰富,行文老练洒脱,表现出开阔的阅读面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美文欣赏】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

第 4 页 共 8 页

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

第 5 页 共 8 页

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

第 6 页 共 8 页

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第 7 页 共 8 页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

第 8 页 共 8 页

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1:4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6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煤油灯   没有   汉子   总统   知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