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现代文大阅读专题突破-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28 21:46:3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解如意)

高中语文考试现代文大阅读专题突破

高中语文考试中,现代文大阅读历来都是个老大难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三复习与考试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近五年全国、各省高考真题的分析,从考纲考点、阅读技巧、解题思路、答题要领四大方面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期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考查点

1.散文:写景类、叙事类、哲理类、文艺类。

2.小说:歌颂赞美类、批判讽刺类、哲理反映类。

二、阅读技巧

1.确定文章体裁与分类,理清思路结构,从表达方式入手,采用二分法把握内容与思想主题。

(1)散文

①写景抒情:景(何时何地何自然景观或历史人文景观,写了多少处,有何特点,描写的方法、角度、详略、先后等)――情(文章首尾或段落首尾直接抒情的语句、其他间接抒情的语句)。

②叙事抒情:事(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事件过程、数量,叙事的方式、人称、角度、详略、先后等)――情(文章首尾或段落首尾直接抒情的语句、其他间接抒情的语句)。

③历史、社会、自然或生活的哲理:景/事(同上)――理/悟(文章首尾或段落首尾直接议论或议论兼带有抒情的语句,其他

景理交融、事理交融的议论抒情性语句)。

④文艺散文: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即在文章首尾或段落首尾的议论性语句)――论据(历史事件、文化事件、名人事例、名篇名句等)。

(2)小说

①歌颂赞美:事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事件过程)――人物的才德性格精神品质。

②批判讽刺:事件/现象(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事件过程)――人物或社会的阴暗面、落后面等。

③哲理反映:事/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事件过程,何景、景物内外特征等)――生活中某种道理,社会中的现实等。

3.小说阅读要结合人物、情节与环境这三个要素进行,注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烘托……/交代……/为……作铺垫/暗示了……/增强……/使……更丰满)。

三、题型与解题技巧

1.文题分析题

●解题思路

(1)先看题目有无技巧(文题常用双关、拟人、比喻、引用、对比、象征、托物言志、线索、衬托、设问、反问等技巧),有则解析其作用。

例:2008年全国高考江西卷现代文大阅读《朦胧的敬意――悼念鲁迅先生》(全文略)

16.“朦胧的敬意”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意”?

【答案】①“朦胧的敬意”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意(注意,不能回答成对鲁迅先生的模糊敬意);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达对伟人的朦胧敬意,一是小孩悼念鲁迅先生,二是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三是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解析:本题有两问,后为内容分析题,但前一问为文题分析题,“朦胧的敬意”实际上是文章抒情的线索,题目中已说明不必答技巧,那么只需抓住“朦胧”与“敬意”这两个中心词,并在第9段找出提到该意思的句子,明确谁对谁即可,第二问依据文中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便可得出答案。

例:(2009年全国统考江西卷)现代文大阅读《木车的激情》(全文略)

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解析:本题为文题分析题,题目中已暗示不需答技巧,抓住“木车”与“激情”两个中心词语,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与阅读时的标注可以发现“木车”实指孔子与其弟子,激情是指他们为理想而一生不停奔走的精神。

2.词语或句子分析题

●解题思路

②再看该词语或句子有无表现技巧(常用修辞或其他表现手法),有则解析其作用。

④点出作者情感、观点或其中道理。

例: (2010年全国统考江西卷) 现代文大阅读《饮一口汨罗江》(全文略)

16.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①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②忧国忧民者的苦难象征③屈原的殉国之处。

解析:本题为词语分析题,“汨罗江”为中心词,用了象征的手法,所以必须结合全文解读它的象征意义,该词语涉及的人不仅仅是屈原,而是屈原一类的人。

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大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全文略)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 分)

【答案】(1)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2)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3)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感叹,(4)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为句子分析题,未用什么技巧,原文可以找到“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答案范围确定在第二段,只需联系上下文理解适当概括就行。

3.段落分析题

●解题思路

(1)先看段落位置,再分析段落内容(描写了……环境景物,叙述了……事件,抒发了……情感,阐明了……观点,揭示了……道理)

(1)解析其作用

①开头段落: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暗示交代,渲染气氛,为……铺垫或设置伏笔,抑扬,前后对比或照应,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中间段落: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呼应转承,推波助澜、暗示伏笔,前后对比,为下文蓄势张本,为后文抒情或揭示主题作铺垫

③结尾段落:画龙点睛,深化主体,篇未点题,卒章显志、升华主旨,引人深思(发人深者)耐人寻味,总结收束全文,首尾呼应,解悬。

例:(2009年全国统考江西卷)现代文大阅读《木车的激情》(全文略)。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解析:本题为段落分析题,问的是文章开头的语段,依据阅读时的标注和解题思路很快可以得出答案。

例:(2007年全国统考天津卷)现代文大阅读《老屋》(全文略)

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出下文,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并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为段落分析题,既问了大概内容与作者情感,也问了语言上的特点,还问了在结构上的作用。依据解题思路和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4.文中引述、插叙、想象联想性材料(事件,寓言,神话传说,人物,言论诗文等)的分析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位置,再结合材料的内容、所指、观点、情感、道理,找出它与全文的内容、观点、情感、道理是怎样的关联。

②解析其作用:衬托,点明,深化,照应,暗示,对比,渲染,增强,增添,丰富,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化……

例:(2010年全国统考江西卷) 现代文大阅读《饮一口汨罗江》(全文略)

18.“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解析:本题为联想性材料分析题,先看材料位置,再结合材料的内容、所指,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的关联,很快可以解读它的寓意和作用。

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大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全文略)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为引述材料的分析,首先分析郭小川诗句的情感与全文情感的关联,然后依据材料的位置再分析它的作用便可得出答案。

5.内容分析题(景、事、物、人的特征或形象分析)

●解题思路

①依据阅读时的标注,确定何时何地何自然景观或历史人文景观,写了多少处,有何特点,描写的方法、角度、详略、先后等;确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事件过程、数量、叙事的方式、人称、角度、详略、先后等。

②结合文中的各种描写,对人物所做的事情、经历的事件的叙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当时的社会、旁人对此人物或事物形象的态度评价,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去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或事物(动植物或其它景物)的内、外特征形象,作者对此形象寄寓的情感、观点、态度或评价等。

例:(2007年全国统考江西卷) 现代文大阅读《泰山很大》(全文略)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6分)

【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本题为内容分析题中的景物分析,泰山是作者描述和抒情的对象,从题干分析可以发现,本题考查了描写的方法与角度,描写对象 “很大”特征的体现。

例: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全文略)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为内容分析题中的人物分析,这是一篇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确定其职业、身份、地位,从内、外在特

征去分析,以内为主外为次。

6.技巧语言分析(与诗歌鉴赏大体相同)

●技巧分析解题思路

①熟练诗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技巧),并能准确辨别区分。

②确定使用了那种或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紧扣文章的内容(景/物/事/人)、情感、观点、道理、现象、现实、题目等分析其效果作用。

例:2007年全国统考Ⅰ现代文大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全文略)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将胡杨林比成古战场,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又以枯枝败草作衬,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在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分类及作用基础上,结合解题思路便可得出答案。

●语言分析解题思路(语言分析要求从词语使用、句式使用、修辞技巧使用、感情寄寓等多方面进行,要求考生掌握各种文体语言的基本特征灵活加以运用)

例:2009年全国统考(湖北卷)现代文大阅读《书房的窗子》(全文略)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阴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解析:分析并结合题干要求,依据语言的特征规律可以得出答案。

7.主旨主题分析

①提取出全文的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事件结局的句子或段落。

②分析全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哪些主要、次要景物,叙述了哪些主要、次要事件,刻画人物了什么的性格,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事件的结局如何,人物的命运结局如何,作者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与情感如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技巧+景/事/人物形象+情感、观点、道理、现

象或现实

例:2009年全国统考(江西卷) 现代文大阅读《木车的激情》(全文略)

18.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6分)

【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解析:本题为主旨分析题,依据阅读时所标注的抒情语句概括归纳,再按照解题思路将答案表述出来即可。

例:江西省南昌市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卷现代文大阅读《梅朵是藏语鲜花的意思》(全文略)

17.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

【答案】本文通过对在车祸中不幸死亡的藏族少女梅朵和她的同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藏族人民、藏族文化的热爱与崇敬之情,表明了对不同民族的生活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思想。

解析:略

四、答题要领

1.在熟悉现代文大阅读考察点、文体特征、基本概念术语、常见题型与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准确、全面且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观点或道理,分条、分点地进行整合概括。

2.答题前务必看清题目要求,准确、全面地分析题干,力求从题目中寻找解题思路和答案提示甚至答案。平时可从现代文大阅读的答案中寻找解题思路与方法。

3.答题时不断地联想到平时讲过、做过与考过的阅读材料的内容、题型与答案,时刻记得联系前后文、上下题,紧扣文章的主旨主题、作者观点作答。

4.结合题目的分值,分点或分条并控制字数作答, 4分的题目一般至少答两点,6分的题目一般至少答三点,要加以分析的题目其答案的字数相对多一些。多项选择题一般以逗号的分句为最小单位来辨析,偶尔会以出现顿号的词语或短语为最小单位来辨析。

5.结合自身现代文大阅读的良好的答题习惯、有效的答题经验、顺利的做题感觉,书写美观、整洁,无错别字、病句,规范、准确、全面地答题。

(谢永旭 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342300)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1:4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6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阅读   分析   作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