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瞿道文)
《促织》
教学目的
1.梳理课文情节线索,体会其情节曲折离奇,摇曳多姿,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特点,并理解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描写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深入理解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给贫民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
教学设计提要
一、导入新课
以杨万里之《促织》导入。
“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织,故实为孰促纺织之意。
2 解题
(1)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 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 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 《聊斋文集》。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 者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 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些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 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3)关于本文:《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导入设计之二
蒲松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对联:写人写妖高人一筹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浏览全文,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龁 抢呼欲绝
爇香 翕辟 蹄躈 惙然
掭 不啻 觇视 俾入邑庠
三、全班齐读,读出文意和节奏,而后思考下列列问题:
①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②指 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③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2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或解说②其 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 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要说明的是,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四、提问: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五、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 ,致使老百姓家 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六、请同学们再回顾我们以前所学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试比较一下他们批判揭露的内容和讽刺的矛头所指有什么不同。
篇名
3
批判揭露内容
矛头所指
《石豪吏》
征兵,老妪不能幸免
兵灾
《卖炭翁》
夺炭,“苦宫市也”
宦官
《捕蛇者说》
征蛇,赋敛之毒甚于蛇
莅事者
《促织》
征促织,辄倾数家之产
皇帝
如果说征兵是为了平叛,夺炭有烧炊之用,征粮可以保饥荒,征蛇还有医疗之用,那么征促织则完全只是供皇帝一人赏玩享乐之用,这是多么荒唐!这样一比较,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揭露的深度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讲,《促织》堪称古典小说中的佳作。难怪郭沫若评价说蒲松龄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哪。
七、作业
有人说本故事结局思想消极,某同名部动画片结尾是促织引发皇宫大火,柱倒屋塌,砸死了皇上。你认为哪一种结局更好?请你再设计一种新的结尾,并说明理由。
思考:喜剧结局有什么深意?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你如何理解?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4
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一家之所以家破人亡,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迫所致。
二:成子化虫的虚幻情节,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草虫,草菅人命。
三:既然魂化促织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的,也是偶然的,这样便更有力的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5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5:5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62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