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韦东)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B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相协助
2、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3、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第 1 页 共 14 页
。 )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管理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5、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予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6、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布卢姆
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
A.道德理解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
第 2 页 共 14 页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
9、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已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
A.掌握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索学习
D.发现学习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11、郭阳同学最近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2、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
A、高原现象
B、抑制现象
C、遗忘现象
D、挫折现象。
第 3 页 共 14 页
13、在发生火灾时,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正确的步骤是( )。
①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处
②倒置灭火器,握紧压把
③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
④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啊,左手拿着喇叭筒,对准火源根部喷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15、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
C、课程方案
D、课程计划
1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第 4 页 共 14 页
17、学生在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种新型教学组织行为称为( )。
A.在线课堂
B.网络课堂
C.虚拟课堂
D.翻转课堂
18、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20、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第 5 页 共 14 页
。 )
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第 6 页 共 14 页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晏子使楚》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看第一行有一个词:侮辱。同学们,这个词不但要读准,它也是我们课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那么你们知道,“侮辱”是什么意思吗?
生:侮辱就是羞辱,就是使对方难堪。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是谁想羞辱谁呢?
生:是楚王想羞辱晏子。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但是有一些词,它可能和我们平时习惯的用法不一样。同学们,你们看,在最后一行有一个词:笑嘻嘻,平时我们说“笑嘻嘻”是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我很高兴的时候才会“笑嘻嘻”。
师: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结合到那个句子中读一读,请打开最后一页,在最上面的一行,找到那个句子了吗?谁来读一下?
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笑嘻嘻”还是我们那个高兴的笑吗?笑得那么单纯吗?
生:我认为不是了,他是那种得意的感觉,他有意想侮辱晏子。所以他正好看到有这样的犯人是齐国的人,所以说他很得意。
师:噢!这种“笑嘻嘻”透着一种得意。
生:这种笑嘻嘻应该是嘲笑。
师:对,还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还有吗?
生:讽刺的意味有一点。
师:对,是一种讽刺,是一种不怀好意。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词的意思理解了,就能
第 7 页 共 14 页
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课文了。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
问题: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第 8 页 共 14 页
第 9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B
3、D
4、【答案】B。专家解析: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思想品德课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虽然课时不多,但它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5、D
6、[答案]C
[解析]1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故正确答案为C。
7、B
8、D
9、B
10、B
11、C
12、[答案]A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 高原现象",这一时期称为高原阶段。题干中舞蹈老师在教大家跳舞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家开始的时候会进步的很快,到了某一阶段就会进步的很缓慢,从技能练习上将之称为高原阶段。故正确答案为A。
13、D
14、【解析】D。不同颜色粉笔写出来的字,可以引发学生的感觉同时对比,那些彩色粉笔写的字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15、A
第 10 页 共 14 页
16、【答案】A。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错误说。
17、D
18、B
19、【答案】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20、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学习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功能
2、答案如下: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
3、答案如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
第 11 页 共 14 页
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该文本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一个村庄环境变化的过程,文章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作者对小村庄环境变化的遗憾,警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材要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制定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教材要求,这不仅是要落实教材编写意图,而且是完成教学任务,克服教学目标虚化的基本保证。
根据本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应是:①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②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进一步读得有感情;
(3)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
②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
③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2、答案如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侮辱”一词是课文的主线,“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文的初读感知阶段,教师让学生来说“侮辱”的意思,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化阅读做好了铺垫。“笑嘻嘻”一词的教学,对“侮辱”一词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笑嘻嘻”,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文中的楚王“笑嘻嘻”是不是平时高兴的笑,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这是一种讽刺和嘲弄,楚王“侮辱”晏子时的情形便随之浮现出来。学生真切地体
第 12 页 共 14 页
验到了文本语言的真正内涵,文字背后的感情一下子流进了学生的心田。通过此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效果。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出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的跑过来,努力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猥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②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以及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的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以及“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等拟人手法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③作者用浅显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浓厚的情感,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虽有些可笑,但很可爱。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其背后,是丰子恺先生一颗热爱动物、博爱的心。总之,作者用漫画式的独特视角与幽默表述法,写出了鹅的高傲,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白鹅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来表达对白鹅喜爱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白鹅性格特点。
第 13 页 共 14 页
难点:朗读全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几则谜语,你们来猜猜谜底?
1. 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
2.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教师诵读谜语,学生举手回答谜底,活跃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还记得鹅的诗歌吗?(跟着学生一起诵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那么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导入不仅要与所教课程有相关性,还要具备趣味性和启发性,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氛围。谜语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复习诗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 14 页 共 14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8:5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5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