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童咏)
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污染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中国水资源相对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本文在剖析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中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新理念,以期能够用于改善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使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中国水资源 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 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水量也越来越多,原来并不明显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凸现,并很快成为摆在政府和人民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中国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
这里所说的水资源贫乏是指人均或者地均水平而言: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200
m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1/4; 人均占有耕地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2/5,而按耕地平均分摊的水资源量仅约占世界平均的3 /4。
中国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 60% ~80%。因此,水资源中大约有 2/3 左右是洪水径流量,这就给防洪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就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说,与降水的分布有很大的相似性,内蒙、新疆一带西北地区干旱严重,而秦岭以南的东南部地区雨量丰沛、径流量大,由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在中国各大流域中,南方长江流域水量最丰富,其次为西南诸河、珠江、东南诸河,而北方海河流域旱情最为严重,其次是辽河、黄河流域。
1.2 水资源系统脆弱不稳,旱涝频繁[1]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数量的有限性而且还表现在水资源供需时间上的不匹配。从需水的角度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在时间上的分配是均匀的,即水资源需求时间上的波动不大,而水资源的供给时间分配却变化剧烈。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时间分配上高度不均,而且这种不均匀性从东南向西北越加明显,即不均匀性随雨量多少而发生相应的大小变化。在降水的年际变化方面,枯水年和丰水年的降水和径流可相差几倍。水资源年内和年际的不规则变化,大大降低了水资源供给的可靠性,是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方面。水资源系统可靠性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水库调蓄,包括年内调节和多年调节水库的建设措施。脆弱性是水资源系统的固有特征,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深刻地改变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影响了水资源系统的固有特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类活动的正反馈作用加强了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
中国 40 年多来气候呈变暖趋势。20 世纪 80年代平均气温比 50 年代高 0.
25℃,降水量则减少30 mm,其中以北方地区最为明显。《中国 21 世纪议程》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在北方河流可能出现长达 20 年左
1
右的枯水期,南方的河流则可能出现大洪水,全国旱涝灾害将更趋频繁。由于气候的周期变化,60 年代中期以来,华北地区降雨连年减少,出现连续干旱( 刘昌明等,1983) ,80 年代比 50 年代降雨大约减少了 1 /5,河川径流总量减少约
40%。降水的减少及工、农业生产的取水量的增大,加之河水调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导致北方许多河流发生断流,旱情加重。
1.3 水 / 能资源利用效率低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灌溉用水量超过农作物合理灌溉水的 0. 5 至 1. 5 倍以上,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仅 40%左右,干旱地区地表渠系利用系数不足 0. 4,喷、滴灌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 5% ; 灌溉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渠系水量损失率为50% ~60%,而日本仅为39%,美国22%,以色列小于 10%; 农作物单位水量的利用效率( WUE) 大致比以色列低两倍以上,以色列 1 mm 水可以生产1. 33 kg 小麦,而中国平均只有 0. 55 kg 左右,可见中国农业节水潜力很大,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国大多数城市工业用水仍存在严重浪费现象,重复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城市平均只有 30% ~40% 的重复利用率。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工业结构中新兴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管理上也有差距,单位产品的耗水率居高不下,甚至高于先进国家几倍、十余倍不等。城市生活用水由于管理水平低,用水严重浪费,管网漏水最高可达供水量的 20%,由于生活用水水价较低,节水宣传力度不够,普通老百姓( 尤其是农村居民) 节水意识不是很强,日常生活用水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中国 1 万美元 GDP 所消耗的水约为5 045 m3,是美国的 9. 8 倍,是日本的 24. 25 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美元 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 3倍,德国的 7. 7 倍,日本的 11. 5 倍。可见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引进方面任重而道远。
1.4 供需矛盾尖锐
据统计,中国近 400 个城市中,2/3 有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的干旱半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 52%; 地表水资源不足而导致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缺水累计超过1 000 ×108m3。因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根据王红瑞等人[2]对北京市农业缺水的研究,因水资源的短缺,造成粮食实际产量低于水量充足时的理想产量,降低的产量达 1. 3 ×104~ 96. 4 ×104t; 1980 年 - 2001 年的 22 年内,年平均经济损失率为 18%。张士锋等人[3]研究发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虽然降水略有增加,但源区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且年径流更加集中于汛期,这无疑加剧了供需矛盾。中国大江大河多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带,随着全球变暖,21 世纪西部地区将持续增温,其结果将是蒸发进一步加大,径流量相应减少,这将使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1.5 缺水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严重超采区地下水已经枯竭
地下水超采,可能会使河流补给地下水,从而导致陆地表面与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严重恶化; 过量开采会降低地下水位,从而使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速率加快,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在补给过程中来不及净化而直接进入地下水从而引起地下水污染; 因地下水超采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会使部分土壤空隙疏干,从而导致土壤层内压减小,导致地面沉降,形成大漏斗。
中国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主要为华北地区与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的城市化区。地下水超采形成巨大的漏斗,导致地面沉降、道路断裂、房屋开裂倒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中漏斗面积最大的是山东,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公报,2000 年漏斗面积已达到
1. 3 × 104km2; 其中漏斗区埋深最大的是山西的太原漏斗,由于过量开采深层地
2
下水,引起承压隔水层沉降,自 1998 年以来,总体趋势是漏斗区地下水埋深不断增大,已经由 1998 年的 99. 20m 增大到 2004 年的 113. 50 m。华北部分地区由于超采严重,导致地下水枯竭,直接威胁华北城市平原地区的安全用水储备,同时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情况十分危急。[4]
1.6 水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环境与生态系统退化
据统计,在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 741 个监测断面中有 29. 1%的断面符合Ⅲ类以上水质,30. 0% 为Ⅳ、Ⅴ类水,40. 9% 属于劣Ⅴ类水。全国近一半城镇农村( 3. 6 亿人) 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由于技术水平所限,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各种废弃物不能够很好地处理,2002 年生活垃圾 1. 4 × 108t、工业垃圾
9. 5 × 108t,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雨水冲刷,加剧了地表与地下水污染。
洪旱灾害频繁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石漠化。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56 × 104km2( 2004年资料) ,其中 80%在西部地区;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104km2,且每年以2 460 km2的规模在扩展,直接经济损失达 540 亿元。其中风蚀沙漠化土地面积约 160 × 104km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沙漠化土地面积 40 ×104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5]。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特别是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缺乏流域统一管理与规划,河流上、中游无节制取水,致使下游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河湖萎缩,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耕地弃耕、撂荒,最后导致如甘肃石羊河流域一样无奈地进行“生态移民”。
2、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2.1工业用水的污染工业用水是中国水之源污染最严重的污染区域之首
中国工业所排放的没有经过环保部门批准的废水,它对于水质有着严重的污染,可以说这些工业废水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严重的威胁,因为如果这些工业废水不经过环保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来自于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的工业废水它严重的污染着我们周围的水质。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废弃物进入水体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如大气污染,最后可能以酸雨的形式污染水体。[6]
2.2生活用水的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水的使用量在逐年的增加,同样人们对于生活的用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首先就是人们使用的各种经过化学处理的各种化妆品等,它的残余对于水质有着污染。其次就是我们对于水浪费也是一定的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节约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最终使得水资源的白白流失。
2.3 农业用水的污染农业用水是中国用水的最大一部分
中国的农业用水污染它主要集中在:a)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随着禽畜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禽畜粪便排放量急剧增加,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未经过处理的粪便经过时间的积累它会对于周围的水资源造成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b)
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中国目前农业使用化肥量超过世界平均数量的好多倍,这样化肥的过剩使用,最终会导致过剩的化肥进入河流、湖泊最终导致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此外,中国农业使用农药的数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7]。
3、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事件举例
3
3.1跨省、市的流域性水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去年8月,云南曲靖市的不法商人为了节省运输费用,把承运的5222.38吨铬渣非法倾倒在多处难以被发现的山丘上。周边水库受到严重污染,由于该地区靠近珠江源头南盘江,网络谣传珠江源头受污染,给生活于珠江下游的市民造成了恐慌。类似的企业偷排等非法行为所致的突发性污染不胜枚举。
3.2 2002年5月7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漂浮着,厚度达1米多的白里泛黄的泡沫,散发着浓浓的酸臭味,绵延十几公里,缓缓向下游飘去∃∃这些已不是偶然现象。据监测,黄河干流四五类及超五类水质的河段长达3044公里,汾河、涞水河、渭河等支流的污染指标已超出标准十至数百倍。
3.3 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性事件说明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要进行治理。这种污染,从指标上看主要污染是氮、磷污染,主要是看外界条件,外界条件一旦满足的话,就有发生蓝藻、赤潮的隐患。
3.4 在高明水厂的西江上游的富湾地区不仅有煤场,沿线往上还有一些存在已久的工厂企业。有专家曾指出,西江每月都有两次天文大潮,污水与保护区取水口的水混融造成污染的可能不容小视。就在水源地附近存在的这些污染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水源保护区的“邻居”,长期共存。成为水源污染最危险的“杀手”之一。
3.5佛山边远山地的农村就有把工业地区污泥用来施肥的做法,这些污泥中的重金属将对食品安全直接构成威胁,随着水源和作物进入并终身留在人体中。“只有农村具备了正确的环保意识导向,围绕排污问题出现在农村的利益链才能断裂并消除影响。珠三角地区农村靠近水源地,以往村建的水塘兼有防火、自净化处理生活用水的功能,但随着农村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水塘自净化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各种人畜污水将影响水源水质。
3.6 吉林石化爆炸产生的污染物硝基苯和苯都属于非重金属类污染,硝基苯浓度超标,会破坏血液系统,损伤肝脏、肾脏,长期低剂量饮用,会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大剂量饮用,会造成急性损伤。而苯造成水源污染的情况很少,一般都
4
是空气污染,同家居装修时,家具、涂料产生出的苯的危害都是一样的,有致癌的可能。
4、中国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4.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 200 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 4% 。1991 年的江淮大水、1994 年珠江大水、1998 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 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 全国有
1/ 4 的国土面积缺水, 1/ 10 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不少地区连起码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全国每年缺水量近 400 亿 m3, 中国农业, 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目前, 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 300 亿 m3左右。20 世纪 90 年代年均农田受旱面积耕地面积 0 27 亿 hm2, 年平均粮食减产200 多亿 kg , 占总产量的比例则达到 4 7% ,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农村有 2 400 多万人口和数千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1/ 4 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
以后逐年扩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 在全国
660 个建制市中, 有 400 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110 个严重缺水, 年缺水约
100 亿 m3, 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 2 000 亿元。洪涝与干旱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4.2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的 1/ 4。我国黄淮海及内陆河流域有 11 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确定的1 760 m3警戒线, 其中低于500 m3严重缺水线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宁夏等地区。近些年, 黄河断流、海河枯竭, 最醒目地表现了我国缺水的严峻态势[ 8]。中国用水量( 指从自然水体取用的淡水量) 已达到 5 600 亿 m3, 用水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全国平均人均用水量 436 m3/ 人, 仅相当美国的 1/ 4( 淡水) , 世界人均用水量的 2/ 3。一些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时常受到威胁。天津市不得不连续几年从黄河应急调水。我国用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全国城乡用水急剧
5
增加: 1980 年全国用水4 437 亿 m3, 人均用水 450 m3; 2001 年 增加到5 567
亿 m3, 人均用水 436 m3, 可见用水的增长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
全国的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从 1980 年到 2001 年的 20 年来, 我国农业用水由 3 699 亿 m3增长为 3 826 亿 m3, 所占的比重由 83 4%下降为 68 7% ; 工业用水由 457 亿m3增长为 1 142 亿 m3, 所占的比重由 10 3% 增加到 20 5%;
生活用水由 280 亿 m3增长为 600 亿m3, 所占的比重由 6 3% 增加到 10 8% 。
用水在地区上的差别明显: 从全国来看, 南北方的用水与水资源的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全国各省( 市、区) 用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对用水的要求会更高, 缺水的威胁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缺水的同时, 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不合理的现象。目前, 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 3 800 亿 m3, 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 。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 40、50 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 现在, 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 大田喷灌、滴灌化, 灌溉科学化、自动化, 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 0. 7~ 0 8, 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 0. 3~ 0 4。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 80 m3, 是发达国家的 10~ 20 倍; 我国水的 重复 利 用率 为 40% 左右, 而发 达国 家 为75% ~
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 15% ~ 20% 。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 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
4.3 水质危机导致水资源危机,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目前, 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 我国的水质污染都非常严重。除了经济较不发达或径流量很大的西南诸河、内陆河、东南诸河、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 类水标准的河长占总监测河长的 70%以上之外, 海河、黄河、松辽河和淮河 50%以上河段水质低于 类水标准, 在平原地区更是70% 以上河段严重污染。国家重点治理的 三河三湖 (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 水环境改善有限。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也普遍受到污染。很多地区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 危害农产品安全。还有很多地区饮用水水质得不到保证。水环境污染已对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
6
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00 年污水排放总量 620 亿 t , 约 80% 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90% 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 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其中有 10% 河段污染严重, 已基本丧失使用价值, 淡水湖泊处于中度污染水平,
75%以上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进入 21世纪, 虽然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控制, 但全国水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9]
为了满足水资源需求, 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 19%,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 个别地区更高, 如 1995 年松海黄淮等片开发利用率已达50% 以上。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天然湖泊、沼泽、绿洲萎缩以至消失了, 如 20 世纪 70 年代新疆的罗布泊干涸, 河西走廊的居延海
1992 年干涸, 华北的白洋淀屡屡见底等。海河有些年份几乎没有水入海, 华北平原、关中盆地乃至上海, 超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下降, 引起咸水入侵、地下水质下降、地面沉降等灾害。
4.4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体制
目前我国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 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许多问题。如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库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水运等多目标的任务, 往往大坝及其建筑物由水利部门管, 水电站由电力部门管, 船闸再由交通部门管; 水量和水质也是不能统一管理, 水量由水利部门管, 水质大部分由环保部门管理;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 不利于节水等。多龙治水, 多龙管水, 这种管理体制既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统一管理, 又束缚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虽然近些年在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实行水价听证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 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仍显缓慢和滞后, 与水资源在可持续前提下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
5、解决问题方案
5. 1 制定政策,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国民素质
7
1988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 标志着保护水环境已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应尽的义务, 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放在突出位置, 加强规划, 合理配置, 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相关政策的出台, 做到有法可依, 是实现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 重经济, 轻生态, 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这势必使本已危机重重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因此, 必须着眼于提高人口质量, 根除落后的传统思想, 普及节水教育, 增强人们环保观念。
5. 2 发展生态型工农业
所谓生态型工农业是指不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 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工农业。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既要节水、污染也小。( 1) 调整工业布局, 减少耗水量,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用水量过大, 废水达标排放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应将工矿企业统一规划, 特别是把耗水量大, 污染较重的企业集中布置在城市用水的下游, 以缩小污染面, 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同时建立配套的污水处理厂, 集中治理工业废水, 使净化后的水可直接用于灌溉,
以缓解农业用水危机, 采取有力环保措施使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 55%提高到完全达标排放。[10]( 2) 改进灌溉技术,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农业是用水大户, 其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 石油农业 集约农业 生态农业几个阶段, 走生态农业之路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所谓生态农业, 应准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20我维持,
低输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 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目前, 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非曲直灌溉方式大多采用浪费极严重的大水漫灌。若将漫灌改为喷灌, 每年可节水 300 亿m3。因此, 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和浸润灌溉, 发展节水型农业, 并采取低成本高效益的节水工程技术措施, 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达到节水稳产的目的; 二是我国农业生产极大依赖于化肥、农药等, 粮食增产的60% 来源于化肥。产生的农田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形成流域内农田盐份上灌下排的污染循环, 严重影响枯水期干流的上、中、下游。从根本上讲,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减少甚至废除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 走生态农业之路, 发展 三色农业 , 即在改进传统的 绿色农业 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兴的海洋中生产的 蓝色农业 和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的 白色农业 , 保持农
8
业输出的自身生态平衡, 依靠自身环境良性发展, 在平稳中发展, 以兼顾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5. 3 发展环保型水利工程
1) 保护水资源涵养地和源头冰川。加强河流源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持自身平衡, 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被誉为 中华水塔 的 三江源 地区, 生态环境走势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11]: 土地荒漠化加剧, 草场严重退化: 长江源区已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37. 8% , 其中近 10% 已沦为裸地;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导致水塔地区人民饮水难, 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竟达
10. 63万 km2, 通天河水已浊如黄河; 森林和植被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致使
1997 年黄河第一桥河段断流 4 个月, 1998年, 黄河在扎陵湖、鄂陵湖中间断流长达半年。雪线不断后退、冰川持续消融, 估计到 2100年中国温冰川区冰川面积将减少75% , 仅剩9 900 km2左右, 届时水源供给问题将不可想象。2) 合理开发地下水。我国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 开采地下水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因此, 在自然条件允许下, 可适当开采地下水。而全球地下水仅 0. 1%可进行持续开采, 重新补足地下水储备需花几千甚至几万年时间, 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这一措施的执行。另外,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截至 20
世纪 90年代, 上海、江苏等 16 个城市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总面积达 4. 8 万
km2; 在西安、大同等 17 个省市发现地裂缝共 434 处, 山东半岛海水入侵面积达 701. 8 km2。地面沉降、淡水盐化, 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加剧地下水恶性循环。所以, 必须根据经济建设要求,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运用先进技术对不同地区开展相应的监控和整治, 形成地下水的良性循环。3) 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利枢纽, 应先对修建地区的水文条件进行全面和科学分析, 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均衡多方面考虑, 运用经济、科技手段, 启动经济效益高的工程。第一, 在丰水区中上游段, 如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 建设一系列水利枢纽,
可有效拦截泥沙, 缓解对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 也可解决周围地区用电问题。而河流中下游段多为水体污染严重的河段, 这就需要相应地启动治污工程, 改善水环境, 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第二,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12], 该工程是我国水资源调配的主体, 水资源空间分布和时空分配极端不均匀决定了采用调水办法改
9
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对于不完全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要对调水必要性作充分论证后, 分析调入区近远期水资源供需平衡, 是否能发挥最大水效益。
鉴于此,我国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与海滦河四大流域, 涉及 12 个省、市、自治区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基本确定: ( 1) 西线工程: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青、甘境内黄河上游干流, 结合治黄工程, 余水冲沙, 解决黄河下游河床淤积, 以减少洪水威胁。缺点是工程条件十分艰巨, 需在冻土区建造 200~ 400 m以上高坝和长大隧道工程。( 2) 中线工程: 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 利用自然落差, 修建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 穿越沿线各水系,
每年将 145亿 m3的丹江水送到华北平原、黄淮地区, 并达津京。该线水源地水质好, 但需新建长大输水干管, 工程造价较高。( 3)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取水, 利用现有的湖泊、河道、水利设施, 每年向北方调水 180 亿m3, 输水沿线 1 150 km 的海河、淮河流域及胶东地区缺水状况都将得以解决。但运营费高, 取水地条件较差, 可能出现 污水北调 。4) 建立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 建立相配套的水利管理体系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后备措施。[1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科学测漏系统, 加大与水利发展相关的科技研究, 引进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水管理经验, 优化水利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实际, 运用经济杠杆, 加速水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以提高我国水资源协调气候变化和污染程度的弹性。
6、总结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明. 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若干问题的讨论[J]. 水利水电技术,2002,33( 1) :15 -19.
[2]王红瑞,刘昌明,毛广全,等. 水资源短缺对北京农业的不利影响分析与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 2) :160 - 169.
10
[3]张士锋,贾绍凤,刘昌明,等. 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J]. 中国科学 E 辑,2004,34( 增刊 I) : 117- 125.
[4]夏军.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 问题与挑战[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 6) :517 -526.
[5]毛德华,夏军,黄友波.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4) :55- 61.
[6] 乔 倩 倩 中国水资源污染与防治策略浅析 能源与节能 2012(6)
[7 ] 王 浩. 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关键对策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8.
[8] 陈 莹, 刘昌明. 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讨论[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 3) : 240~ 245.
[9] 张利平 夏 军 胡志芳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2)
[10] 王 瑗 盛连喜, 李 科 孙弘颜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水 资 源 与 水 工 程 学 报 2008(6)
[11] 陶宝祥, 周长进, 王 国. 中华水塔 告急[ J] . 大自然探索, 2000, ( 12) :
67- 71.
[12] 刘昌明, 何希吾. 中国 21 世纪水问题方略[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3] 程璜鑫, 马 腾, 安 琪 我国水资源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探索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6)
11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4:1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55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