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党翻身)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篇一:《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1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我们学宋词
3
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篇二: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内容:1. 欣赏: 阳关三叠 扬州慢
2. 知识: 中国古代歌曲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
4
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歌曲的基本
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
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图片 相关资料 教材 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名人名言:
音乐是一种语言,他能确切的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罗】埃内斯库
3(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琴歌:
是指随古琴的弹奏而吟唱的歌曲。是我国古代一种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在古老传谱中都有记载。当代音乐工作者曾发掘整理出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之一。
5
2.王震亚
王震亚(1922-)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河南省镇平县人。1982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品主要有根据古曲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根据古琴音乐改编的管弦乐曲《欸乃》等。并著有《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等书。
3.《阳关三叠》作品分析: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他含蓄的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段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1954年,王震亚将此曲改编为合唱曲。
1=bA 4/4 ?1 2 2 –?? 1 22 –? 渭 城朝雨 浥 轻 尘, 客舍 青青 柳 色
新,
篇三:新课标教案25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 案 首 页 纸
6
7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23:0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5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