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秦载时)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进步说理的才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局部与同学讨论;
2、 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 结合文章内容,考虑课本“问题讨论”第1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 1 页 共 73 页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如今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第 2 页 共 73 页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习
给以下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老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第 3 页 共 73 页
考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五、详细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以下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第 4 页 共 73 页
2、质疑。
3、指名解释以下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到达。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习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以下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讨论
第 5 页 共 73 页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假如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进步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第 6 页 共 73 页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比照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归纳板书
《劝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根底知识
2、才能目的:以诵读培养语感,进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才能
3、德育目的: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化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才能。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p ,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展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p 不过是到达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第 7 页 共 73 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进步阅读鉴赏文言文的才能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才能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开展学生才能、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浸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根底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屡次进展,开场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根底上能大体成诵;
第 8 页 共 73 页
最后,经过分析^p 、考虑,要求领悟文章的根本内容,到达纯熟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擅长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消费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展,但最后一定要连接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刚,很偶尔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答复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如今,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第 9 页 共 73 页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答复都很深化,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光阴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导。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明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老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以下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第 10 页 共 73 页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那么直,金/ 就砺/ 那么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老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第 11 页 共 73 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根底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拟,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第 12 页 共 73 页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急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进步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缺乏〕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擅长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表达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第 13 页 共 73 页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如今就可以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进步自己
第 14 页 共 73 页
木受绳那么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那么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缺乏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比照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照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第 15 页 共 73 页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梦想,而如今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创造,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宏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场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外表,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创造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创造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开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开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第 16 页 共 73 页
1、模拟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八、附录
《劝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才能目的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三、德育目的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络。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第 17 页 共 73 页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进步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第 18 页 共 73 页
“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缺乏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阐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第 19 页 共 73 页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符合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那么直,金②就③砺④那么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那么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第 20 页 共 73 页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p 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到达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第 21 页 共 73 页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 22 页 共 73 页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阐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展阐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表达的观点,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第 23 页 共 73 页
“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那么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化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化浅出的效果。)
第 24 页 共 73 页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敏,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进步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积累 比照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劝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第 25 页 共 73 页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理解本文的议论构造,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比照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本文的议论构造,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6 页 共 73 页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陌生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早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进步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第 27 页 共 73 页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以下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第 28 页 共 73 页
1.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那么利
第 29 页 共 73 页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假如”“假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第 30 页 共 73 页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致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展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擅长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到达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开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第 31 页 共 73 页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根底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 32 页 共 73 页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p 第二段:第2段互动讨论课文分析^p :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进步。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进步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p 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第 33 页 共 73 页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展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缺乏,获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 。
5. 分析^p 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展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第 34 页 共 73 页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阐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累就不
能到达远大目的。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比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获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 35 页 共 73 页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顿,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阐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顿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p 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说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详细,深化浅出,使人易于理解和承受,进步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比照,如第 36 页 共 73 页
“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化详细,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敏,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那么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敏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5 知识目的
1、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阐述。
2、背诵全文。
才能目的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的
第 37 页 共 73 页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p
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老师示范分析^p 第二段,用图示法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才能,进步他们认识事物、分析^p 事物的才能。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考虑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重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展阐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才能,进步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 38 页 共 73 页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进步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第 39 页 共 73 页
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老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 40 页 共 73 页
1、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p 说明。
学生考虑、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 41 页 共 73 页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拟第2段的思维推理形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p 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老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老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 42 页 共 73 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展探究性训练,进步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p 。
老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p :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第 43 页 共 73 页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低至地也",引申为"及,到达",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到达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到达"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p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比照论证,灵敏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分,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答复:学习文化知识。
老师否认,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第 44 页 共 73 页
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进步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标准的施行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化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重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展阐述,"人"本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第 45 页 共 73 页
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老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合适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考虑。
老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浩大的样子。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才能
1、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第 46 页 共 73 页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络。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络。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第 47 页 共 73 页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老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顿.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阐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第 48 页 共 73 页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进步、开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p 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②人只有博学,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第 49 页 共 73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6:0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4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