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更新时间:2024-03-27 05:45: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雍中本)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第 1 页 共 48 页

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 和教学重点,与分析^p 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阐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考虑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实在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第 2 页 共 48 页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第 3 页 共 48 页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一样〕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一样〕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第 4 页 共 48 页

中zhōng 砺lì 参cān 省xí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考虑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而 温故而 知新

《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才能目的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的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粗浅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p 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通过荀子的劝学,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第 5 页 共 48 页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络。

[学情分析^p ]

根底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生疏。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才能。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第 6 页 共 48 页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构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 7 页 共 48 页

2、学习的意义:进步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第 8 页 共 48 页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构造。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进步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构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阐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第 9 页 共 48 页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明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敏生动,构造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展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p 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p 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读课文,答复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答复后,老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第 10 页 共 48 页

①大量运用比喻说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敏,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金就砺那么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屡次今义:参加,参加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 11 页 共 48 页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老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致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第 12 页 共 48 页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到达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到达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开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方法);不会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方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假设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第 13 页 共 48 页

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考虑,承受作者所说的深化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3、完成课本练习与考虑。

《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p 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展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第 14 页 共 48 页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展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阐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阐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齐备第三段,考虑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擅长积累。

三、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那么难者亦易矣;不学,那么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第 15 页 共 48 页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阐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进步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那么直。那么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阐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缺乏。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进步才能。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考虑答复

学习要擅长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p 。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p

第 16 页 共 48 页

生答复,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才能。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浸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根底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比照论证的特点。

第 17 页 共 48 页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考虑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顿〕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阐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答复一个接一个问题时考虑,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老师总结

第 18 页 共 48 页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开展的过程,假如不停顿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进步,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说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详细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络前文考虑“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老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局部,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第 19 页 共 48 页

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缺乏,获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阐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阐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阐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 篇5

第 20 页 共 48 页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①理解荀子其人;

②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③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为第一教时之知识目的〕

④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⑤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

⑥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

〔以上为第二教时之知识目的〕

2、才能目的

①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才能;〔第一教时〕

②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才能;〔第一教时〕

③凸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才能;〔第一教时重疑难文句探究,第二教时重论证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的

第 21 页 共 48 页

①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一、二教时〕

②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根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1、知识目的之②〔第一教时〕,④⑥〔第二教时〕;

2、才能目的之①②〔第一教时〕;

3、人文、情感目的之②〔第二教时〕

【教学难点】

知识目的之②〔第一教时〕,④〔第二教时〕

【教学形式】

发现问题——自主考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设境导入

设问1: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比拟有名的《三字经》吗?

设问2:《三字经》会背几句的同学愿不愿意举起你骄傲的手?

第 22 页 共 48 页

老师相机导入:从《三字经》导入孟子导入孟母三迁导入人生的“教养”导入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略说教养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导入《劝学》。

二、关于荀子

设问:有谁理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吗?

学情估计:假设有学生举手,那么请其说,老师略作补充;假设无那么变问为:不知道的请举手。假如普遍不知,那么由老师介绍荀子。

三、诵读

全班齐诵,老师谛听,并可能进展诵读指瑕。

四、分组合作学习,文句疑难探究。

1、老师略说高中课堂古文学习的新形式,要学习积累的文言知识构成。

2、6人一组,合作进展文句疑难探究。

要求:不做机器做主人,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组内先行探究,本组探究不了的,组长记录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决不了的由老师点拨。

3、填写好探究纪录,以便交流。

4、老师巡视、参与。

第 23 页 共 48 页

五、各组根据探究记录,由代表汇报探究情况,老师加以标示

后汇报的组只汇报或补充与前组不同的疑难和知识总结,老师标示后,鼓励全班同学竞答,解决不了的由老师点拨,相关学生记录。学生没有关注的重要知识点那么由老师补充。

六、老师课堂评价、小结并布置作业

1、课堂评价侧重于本堂课学生的参与表现,以肯定鼓励为主;

2、作业:

①每个同学填写好本课的知识积累卡;

②完成《名师一号》中《劝学》一课的根底练习〔选择题局部〕。

《劝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的: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讨论粗浅文言文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考虑、大胆质疑、擅长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第 24 页 共 48 页

三、情感目的:认识学习对进步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使文中阐述的道理深化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那么,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老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第 25 页 共 48 页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进步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进步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老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第 26 页 共 48 页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气氛。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老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老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稳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稳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 27 页 共 48 页

2、比拟“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老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老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老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老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老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阐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进步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第 28 页 共 48 页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进步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进步自己,改变自己。

注※:

1、在分析^p 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老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提醒,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老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缺乏,到达目的。

第 29 页 共 48 页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缺乏。

注※:老师提示学生回忆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进步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老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制缺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自己的修养。〔在此,老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老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老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英勇说出自己的缺乏,也大方说第 30 页 共 48 页

出自己做的比拟好的方面,进而鼓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进步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老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说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比照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化〕

3、构造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明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络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进步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局部,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劝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第 31 页 共 48 页

⑶、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⑴、反复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⑵、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⑴、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⑵、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⑴、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对话的情味有何不同。

⑵、联络生活实际,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开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表演法等。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 32 页 共 48 页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____课件,播放苏轼诗词《赤壁怀古》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题〕老师口述:《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屡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

〔目的:通过老师口述相关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老师____课件显示课题并板书《孙权劝学》〕

〔目的:引起学生特别注意,理解学习课题,围绕课题展开学习〕

【二】、把握人物,深化主题

〔____课件,理解学习目的,显示作者及作品简介,以及文中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及简介〕

1、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简介〔见课件图片〕

第 33 页 共 48 页

2、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及简介:孙权、吕蒙、鲁肃〔见课件图片〕

〔目的: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重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理解,便于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把握节奏,多层朗读

〔____课件,显示教学目的:多层次朗读及相关教学要求〕

1课件显示如下: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人物对话语气和文中的停顿,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

2、朗读步骤:

⑴、读准字音

⑵、读出句意、读出节奏⑶、大声朗读

⑷、读出感情〔分角色〕⑸、背诵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展示课件、显示朗读节奏、全班齐读。

〔目的:以读理意,既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

【四】、品读文章,理解文意

〔____课件,显示教学目的:

第 34 页 共 48 页

⑴、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⑵、质疑,共同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学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目的: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用课件辅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片断一:男生一简述其意义片断二:女生二简述其意义

〔二〕:____课件显示文章重难点词及词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意思。

【五】、品析揣摩,感知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____课件显示图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

图片一:孙权劝学图片:吕蒙就学图片三:鲁肃赞学〕

2、____课件显示问题: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再请结合孙权的身份,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3、课件显示相关语句及注意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第 35 页 共 48 页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假设孤?”

反问句,否认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慨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考虑: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说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那么有一种调侃的兴趣蕴含其中。

4、模拟表演,体验反思〔老师强调学生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展对话表演。要注意模拟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注:男生一:扮孙权。男生二:扮吕蒙。男生三扮鲁肃。作者的话全体学生朗读。

第 36 页 共 48 页

〔目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文中人物角色的准确把握〕

5、再现故事、品析人物〔课件显示〕图片一:孙权劝学图片二:吕蒙就学

图片三:鲁肃赞学〔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激发学生考虑问题的兴趣〕

6、结合本文人物对话分析^p 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老师总结〕〔课件显示〕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诲。好学。〔劝〕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的坦诚豪爽。〔好〕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非常快乐。〔赞〕

【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课件显示〕问题一:孙权是如何劝告吕蒙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现身说法,更使劝告有理。

问题二: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文中原句答复,便于准确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第 37 页 共 48 页

可不学。”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理由:“蒙辞以军中多务。”问题三: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原因: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说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又情投意合。

写此事作用: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问题四: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目光对待人。要用开展的目光对待人和事。

问题五: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那么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比照阅读、才能拓展〔课件显示〕将本文和《伤仲永》联络,你有何收获?〔可从内容、写作手法,启示等方面来谈。〕

【八】、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课件显示〕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 38 页 共 48 页

3〔学生讨论答复、老师引导〕〔课件显示、引导参考〕

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②、要擅长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不能总拿老目光对待人和事。

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九】、总结全文〔课件显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安康快乐的成长。

【十】、才能展现:

1、背诵全文。〔要求学生能熟读与熟背本文,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词语积累:

请解释“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并造句。

【十一】、板书设计:

孙权

吕蒙

第 39 页 共 48 页

鲁肃爱才

坦诚

爱才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好学

有礼

【十二】、课后反思:

文言文的朗读至关重要,尤其是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文章,更要加强对人物语气、情感的把握。这和现代文朗读相比难度更大,学生通过认真训练,也可以很好的进入角色。通过朗读对人物角色和文章主题进展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到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的第个环节中,老师都应该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和自主精神。如在角色的分配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组织演示阶段,可以让每个学生或者每组代表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劝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第 40 页 共 48 页

1.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纯熟朗读的根底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p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可以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开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络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开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明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第 41 页 共 48 页

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阅读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目光对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第 42 页 共 48 页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目光来对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对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慨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场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致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响,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承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幽默的一第 43 页 共 48 页

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说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p 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认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络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根底差,只要端正第 44 页 共 48 页

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进步自己的认识程度和办事才能。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荣。〔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开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说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那么有一种调侃的兴趣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非常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假设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说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非常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慨语气,相当第 45 页 共 48 页

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抱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说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说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非常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拟《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承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明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非常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第 46 页 共 48 页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敏处理,假设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

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第 47 页 共 48 页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诲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第 48 页 共 48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5:4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4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老师   理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