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蔡景楷)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精选
(总分:2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某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的选文包括《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它报告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王宏甲的《王选的选择》
B.萧乾的《流民图》
C.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 √
D.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体裁。文学体裁分为四大类: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A选项王宏甲的《王选的选择》是对王选个人人生选择的实录,B选项萧乾的《流民图》记录了水灾下众多难民避难的惨景,用白描的速写,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流民速写像。C选项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该文用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回忆了“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的一些往事,描写了他严肃的教学态度和认真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我”对李叔同先生的尊敬之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D选项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刊发在《人民文学》醒目的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A、B、D都属于报告文学,故选择C选项。
2.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实施建议,以下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修课程设计更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
B.选修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
C.教师要做好选修课程指导,师生协商确定课程取舍
D.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都可以成为选修课程的生长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选修课程实施的建议。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致力于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课程体现选择性,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课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故选择A选项。
3.教师设计“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
A.演讲与辩论 √
B.采访与编辑
C.民俗旅游文化
D.儒家论著选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中对语言文字应用要求,其中指出要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组织学生访问专家学者。B选项属于“新闻与传记”系列,C选项、D选项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故选择A选项。
4.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古今异义词”笔记,不正确的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B.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
D.今齐地方千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知识。A选项中“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两个词);今义——妻子。B选项中“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形容词。D选项中“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名词。C选项无古今异义词,故选择C选项。
5.学习《陈情表》,教师播放自己唱给母亲的《鲁冰花》,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
A.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B.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C.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类型以及教学实施。《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赡养祖母的大义,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鲁冰花》是一首歌颂母亲的抒情儿歌,两个作品都是从歌颂亲情方面为出发点,达到情感共鸣,故选择D选项。
6.“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知识。诗歌鉴赏可以从主题、语言、抒情方式、表达技巧、诗中意象、人物形象等多方面进行考查。本题考查的就是诗歌语言节奏、韵脚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并背诵,可以很自然地体味到其中的建筑美。故选择D选项。
7.学习《祝福》后,学生提问:“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
B.“我”作为祥林嫂一生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D.作为一个知识启蒙者,“我”的出现增加了观察祥林嫂的视角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鉴赏。《祝福》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文中的“我”是文章的线索,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作用。通过分析,“我”的形象并不能丰富文章主题,而是祥林嫂的形象丰富了文章主题。故选择A选项。
8.学习《蜀道难》,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写一段评价李白的文字。课堂上,教师展示了几份学生作业和“下水文”。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B.师生交流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理解诗人情感 √
C.借助“下水文”.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自选文体评价诗人,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过程。A选项“全面”一词有些夸大;B选项,师生交流,符合题干要求;题干并没有涉及到鉴赏方法,故C项错;题干未涉及写作背景.故D项错。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解答,故选择B选项。
9.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师:大家请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道劲。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的风格。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生3:王羲之。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
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书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C.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D.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对课堂导入的把握。A选项书法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老师进行互动,正确;B选项因为教师过多的对书法知识进行传达,容易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忽视,这也是正确的;C选项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有问到学生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关注书法艺术魅力,这也是正确的;D选项因为这次实录教师过于注重书法方面讲解忽视文本内容.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故选择D选项。
10.阅读《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请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启发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思路
B.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借助教师改动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题的深刻性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丰富学生品读语言的经验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对教师引导教学的评价。题干中并未涉及对文本情感、主题的梳理,主要以语言推敲为主。B选项对学生思维关注不够。显然错误。A选项、C选项涉及到的情感及主题在实录中并未体现。D选项揣摩语言,与实录中内容相符,故选择D选项。
二、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6.00)
11.阅读《草莓》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师:课文除了构思新巧外,语言写得也含蓄隽永。下面请大家再度走进文本,划出使自己生发感触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伴听,然后合作探究它的内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研讨)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分享?生1:我喜欢“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个句子,因为我觉得它虽然很简短,但却很有内涵。时间的流逝会剥夺了我们的青春,让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也将收获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有必要悲伤和难过。师:体会得多么深刻啊!就在这若有所失与若有所得之间,惋惜与欣慰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正如你所说:句子虽短.却蕴藉丰富啊!生2:我觉得“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告诉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师:朗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重读哪个字?生3:(思考后很坚定地回答)应该是“还”字。师:好,体会得非常准确,那就朗读一下,把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吧!(生3朗读)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一种青春已逝的感怀。一个“还”字提醒我们要珍惜年华、积极进取!陶渊明有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真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的遣词炼字可谓匠心独具。师:老师觉得有个句子令人费解:“直到那时,我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大家觉得生活有色彩吗,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学生思考)生4:过年的时候非常热闹、喜庆,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就是红色的。生5:考试没考好的时候,觉得生活就是灰色的。师:老师仿佛听到了智慧开花的声音。一个个那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有益启示,一定会历久弥新。吃了第三口草莓,我们又品出了一种更加悠远的味道。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生(众):香远益清。问题:分析教师评价在学生品读语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本次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分享,并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具有特色的个性化评价。评价要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老师充分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采用追问、学生朗读等形式进行评价,课堂评价灵活多变,又充满积极向上的氛围。)
解析:
竹园①披着天蓝的风衣,爬上城外老家的小山,穿过茂密的树林,跨过潺潺的溪流,鞋踩在快没脚踝的落叶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再走过最后一个转角,我顿时眼前一亮,就是这里了!②一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空地,一条通往别处的石板路早已被满地的枯叶隐去。一套粗糙的石桌椅,一口长满青苔的古井,周围被一片小竹林围绕。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竹,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斜照在那厚厚的落叶上,就像一片华丽的碎银散落在地上。活泼的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哼唱着悦耳动听的小曲儿,给幽静的竹林增添了几分生机。③坐在石凳上,抬头看向被翠绿的竹叶覆盖的天空。每当看到那挺拔的绿衣君子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心灵上的平静,那是在城市水泥森林中没有的感觉。和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远处的鸟鸣,眼前的绿仿佛融进了我的心里,深不可测。④静静地。我似乎听见几座散布在林中黄里透绿的“小宝塔”,正一个劲的往外钻,自豪地扬着小脑袋,枝枝新竹迎着阳光,在春风的抚摸下,不断地向上,向上。他们没有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没有婀挪多姿的体态,可是他们婷婷玉立,朴实无华,真不愧应了那句话——君当如竹。⑤是呀,竹的坚毅或许连松柏也为之称赞吧。在那寒冷的冬日,万花凋零,树木叶落枝枯,那竹与青松翠柏为伍,依旧是那样清秀挺拔,依旧是那样不屈不饶,依旧斗志昂扬迎接严霜白雪的考验,它们积蓄着力量,等待来年更蓬勃地生长。⑥比起松柏,竹奉献的,或许是它们的全部,编箩筐、织凉席、扎扫帚、建房屋……它们从根到梢,从枝到叶全都奉献给了人类。可它们依然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像梅一样做霜斗雪,那种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给人们最好的解释。⑦一阵春风轻盈地舞过,看着那在风中摇曳的绿色身影,我似乎透过那坚硬的外衣看到了它们骨子里的气息。宁折不屈……问题:
(1).请从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别字:④“婀挪”应改为“婀娜”;⑤“不屈不饶”应改为“不屈不挠”; 病句:那种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给人们最好的解释。 改为:那种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给人们最好的鼓舞。)
解析: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写作的构成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2)本文主题明确,全文围绕“竹”展开。 (3)材料真实,反映作者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4)以连动句式开头,新颖独特,引人注目。 (5)语言流畅准确,采用拟人手法赞颂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考生可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述))
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7:2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40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