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季瑜)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
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
(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第一节学习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
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
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
(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
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这首诗歌借用古典意象,化旧为新,把夕阳照耀下的金柳比做新娘,柔和的金光下呈现出诗人内心的喜爱之情,而且富有色彩美,我们在美学上把它叫做绘画美,大家在学习后面章节注意这种绘画美。
3.第三节学习
(1)学生朗读。
(2)理解重点词语:油油的、招摇、甘心。
油油的:表现水草旺盛的生命力。
招摇: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甘心:表现我对康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4.第四节学习
在康桥有着诗人最美好的梦,诗人来到康河寻找那彩虹似的梦。那么,“沉淀”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所寻之梦是过去之梦还是未来之梦?
诗人所寻之梦为过去之梦,是诗人记忆深处的梦,是诗人内心留恋的梦。
5.第五节学习
(1)诗人在康河开始自己的寻梦之路,大家一起朗读本节诗歌。
(2)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寻梦的旅途中,心情是激动的,愉悦的,似乎到了要歌唱的程度。
6.第六节学习
(1)教师诵读第六节。
(2)提问:诗人在寻梦之旅中,激动地要放声大唱,可如今却唱不出来,就连夏虫都为之沉默。为什么唱不出来,表现静悄悄的氛围呢?(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诗人心中美好的梦是秘密的,是不能和别人分享的,就连夏虫也为此沉默,是为了让诗人默默的回味,独自的欣赏和陶醉在梦中,梦是伤感而幸福的。
这种想法正好印证了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他写道:“在康河连过一个黄昏也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呵!我那时的蜜甜的单独,甜蜜的闲暇。”
7.第七节学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在客观上说,诗人任何东西都未带走;从诗人的内心世界来说,诗人带走的是自己的梦,是内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是私有的,是不能和人共享的。
《再别康桥》以它绚丽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展示诗人的内心情愫,真可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别样的康桥,别样的美,让我们带着美的声音一起诵读诗歌。
(四)探讨:梦为何者?(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
1.探讨:诗人梦为何者?
有学者总结:
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
追求国家富强之梦,
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
取得辉煌的文学之梦。
2.背景引入: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8月回国。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只能是轻轻的、悄悄的自我回味了。
诗人只能慨叹着“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诗人用五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一首隐幽的内心独唱。
(五)牛刀小试(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
通过学习诗中的绘画之美和比喻手法,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创作一首小诗,纪念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六)小结: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老师想用五句诗歌来小结一下。
1.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4.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
5.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
徐志摩就是这样,带着他对美、对爱、对自由的追求亦以归去。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三课,第二课为《雨巷》,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可以对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诗歌进行对比,提高鉴赏能力。《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3)品读诗歌语言,重视学生朗读训练。
2.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引领学生探究诗歌,带动学生的研读意识。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绘画美。
二、说教法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采取以下教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3.点拨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与研究,从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在《沁园春•长沙》以及《雨巷》中,对意象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寻找意象,探究诗人情感。但学生分析意象和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采用诵读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课
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
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设计意图]:通过电视剧的名字,引出徐志摩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徐志摩诗歌的影响力。
环节二:初读感知诗歌之美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和建筑美。
环节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
1.学生读诗歌,寻找诗中意象,开启寻美之旅。
2.诵读诗歌,探究徐志摩笔下作别对象的不同,理解诗人情感。
3.把握古典意象柳,探究徐志摩笔下那个柳意象与传统柳意象的不同,体会徐志摩笔下意象的特殊色彩。
4.探究水草、夏虫等其他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运用特殊意象或者传统意象赋予新意,来表现康桥之美,他的笔下,康桥色彩斑斓,他的诗歌完成他对三美的诠释,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绘画之美,并体会美景之下诗人的情感。
环节四:背景引入,探讨诗人之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同时,引入背景,多样化解读诗歌。
五、牛刀小试
通过学习诗中的绘画之美和比喻手法,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创作一首小诗,纪念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六、小结:
五句诗歌来小结一下。
1.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4.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
5.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心。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导入)2014年有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叫《何以笙箫默》,剧中的主人公分别叫什么?
生:何以琛和赵默笙。
师:这两个人名字来自于哪一首诗歌?
生:《再别康桥》
师:具体是哪句诗句?
生: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那也从侧面反映了《再别康桥》的影响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板书:题目)
师:学习目标出示。
师:请自读诗歌,我们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自己读诗歌读出自我的理解。
生:读诗歌。
师:本首诗歌读的怎么样?
生:读得好,读的不好。
师:我们发现,《再别康桥》读抒情性的诗歌应该读的缓一些,慢一些。
师:我们读诗歌对诗歌有了基本了解,我们觉得诗歌写的非常美,那美在什么地方?
师:你可以再读读本诗,可以观察一下它的形式。
生:我觉得它的音韵美。(板书:音韵美)
师:音韵美在什么地方,请举例说明。
生:押的是ai韵。
师:第二节押的是什么韵?
生:押的是ang韵。
生:我觉得它的格式比较美,第一行、第三行都退后两个字,错落有致。
师:我们在美学上把它叫做建筑美。(板书:建筑美)
师:这首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助景物表达情感,现在请大家读诗寻找诗中的意象。
生: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
师:那么我们就沿着诗人设置的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师:朗读第一段。老师对送别的对象有了疑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向物告别?
生:讨论。
生:诗人在康桥读书,现在要离开康桥,作别那里的云彩。
师:诗人告别康桥,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要告别康桥而说告别西天的云彩?
生:是意象。
师:是意象,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云彩呢?在我们眼中的物象很多,诗人在选择物象时,选择与自己情感相符合的物。
生:借物象征他的情感,借物告别母校。
生:清新通俗,云彩底下有康桥,云彩也见证了诗人在此地的所有生活,
师:这位同学,第一,给我们点明了诗歌风格清新飘逸,第二,诗人在这一块想表达的是诗人的生活,他此刻想表达的是他的内心感受,
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心事是不能告诉别人的,这种心事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
声说话是不合适的,必须轻轻的、悄悄的告诉,这一块说的作别西天的云彩,主要想表达自我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加上要离别母校,诗人此刻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哀伤的。
师:应该是哀而不伤的,是惆怅的。
师:请同学朗读第二节。
生:朗读第二节。
师:第二节有一个典型意象,是哪个意象呢?
生:金柳。
师:柳意象我们不陌生,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对故园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这首诗歌中的“柳”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披着霞光的的新娘,和古典意象中的意象是不一样的,化旧为新,把夕阳照耀下的金柳比做新娘。
师: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生: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来看下一节。
生:朗读诗歌。
师:我们学习这一节要抓住几个词语。油油的,表现水草旺盛的生命力;招摇,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甘心,心甘情愿的,表现我对康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师:女生来读。
生:朗读。
师:两位同学读的字音有一个字不同,应该是shì de,我们说在康桥有着诗人最美好的梦,诗人来到康河寻找那彩虹似的梦。那么,诗歌中有一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所寻之梦是过去之梦还是未来之梦?
生:过去之梦。
师:诗人所寻之梦为过去之梦,是诗人记忆深处的梦,是诗人内心留恋的梦。诗人在康桥开始了寻梦之旅。
师:大家齐读第五节。
生:齐读诗歌。
师:诗人寻梦的感受是怎样的?诗中是怎么说的?
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愉悦的,高兴的。
师:但诗人说,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我们说诗人的梦私自的,是自我的,是不能分享的。就连夏虫也为此沉默,是为了让诗人默默的回味,独自的欣赏和陶醉在梦中,梦是伤感而幸福的。这种想法正好印证了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他写道:“在康河连过一个黄昏也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呵!我那时的蜜甜的单独,甜蜜的闲暇。”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在客观上说,诗人任何东西都未带走;从诗人的内心世界来说,诗人带走的是自己的梦,是内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是私有的,是不能和人共享的。
《再别康桥》以它绚丽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展示诗人的内心情愫,我们把它叫做绘画美。真可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别样的康桥,别样的美,让我们带着美的声音一起诵读诗歌。
生:朗读全诗。
师:诗人来到康桥是来寻梦的?那他的梦为何者呢?有学者总结: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取得辉煌的文学之梦。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8月回国。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只能是轻轻的、悄悄的自我回味了。诗人只能慨叹着“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诗人用五彩的意象,让我们很好的了解到诗人的情感。
师:借枝烂漫五彩笔,通过学习诗中的绘画之美和比喻手法,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创作一首小诗,纪念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可以写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感情。
生:进行创作。
生:作品展示。
师小结: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老师想用五句诗歌来小结一下。
1、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4、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5、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徐志摩就是这样,带着他对美、对爱、对自由的追求亦以归去。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7:1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4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