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柴志坤)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为您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提供全面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信息,盼望对您有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分。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阅历或自然现象粗略估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进展改变的过程,培育对科学技术的喜爱。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需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需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讨论特别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二、新课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进展改变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1
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松、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精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XX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沟通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耀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依据漏下的沙量计时。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精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摇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1
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看。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精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 1000m= 10m; 1dm= 0.1m=10 m;
1cm= 0.01m=10 m;1mm= 0.001m=10 m1μm=
0.000001m=10 m; 1nm= 0.000000001m=10 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1
量取平均值。5.学生分组试验。〔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推断,会使测量不精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依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依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XX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依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1
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
-3
-6
-9
3
-1
-2
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转载于:.hNNsCy 博 文 学 习 XX: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单位〔三〕误差
任何试验测量结果不行能是肯定精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1
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试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量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量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肯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定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由于仪器本身不行能做的特别精确,试验者对试验的观看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试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幸免的,而误差是不行幸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马虎等缘由造成的。两者区分: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四、板书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1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讨论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喜爱去操场上活动。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学问,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新课学习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依据是什么。商量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商量,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改变?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转变。 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播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商量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1
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
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商量,初步明确乘客推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推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商量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状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商量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状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做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1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素养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竞赛中,人们最关怀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盼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盼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二: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教案
武威第十九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20XX ---- 20XX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校科目年级教师
20XX-20XX学年度第学期教学进度表
武威第十九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八物理
1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三:20XX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XX年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名目
第..................... 3
第..................... 3
第................. 6
第................. 8
第八章 运动和力 ............................................................................................................1
七章
力 ............................................................................................................一节
力 ............................................................................................................一节 弹力 ............................................................................................................三节 重力 ............................................................................................................
....... 10
第10
第....... 12
第........... 16
第............... 19
第............... 19
第... 22
第24
1
一节 牛顿第肯定律 ...........................................................................................................
二节 二力平衡 ............................................................................................................三节 摩擦力 ............................................................................................................九章 压强 ............................................................................................................一节 压强 ............................................................................................................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三节 大 气 压
强 .............................................................................................................
第 第四节十 流体章压强
与流
速的关浮系 ........................................................................................... 26
力 ........................................................................................................................... 28
第............... 28
第30
第 第39
第................... 39
第............... 43
1
一节 浮力 ............................................................................................................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
三十节
一物章体
的
沉浮功条和件及机应械用 ........................................................................................... 34
能 ...........................................................................................................
一节
功 ............................................................................................................二节 功率 ............................................................................................................
第... 46
第49
第... 51
第四三节 动能和势能 ............................................................................................................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
十二章 简洁机械 ............................................................................................................一 杠杆 ............................................................................................................................... 51
第............... 53
第....... 5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
1
二节 滑轮 ............................................................................................................三节 机械效率 ............................................................................................................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在观看体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看法。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试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改变?
1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商量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转变物体的样子〕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看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看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看钢尺的样子转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试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1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看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发?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商量,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表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肯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1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22:4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3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