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更新时间:2024-03-25 21:51:1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班昭)

赤壁赋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约15分钟)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5——8分钟)

(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8——10分钟)

赤壁赋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

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

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

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赤壁赋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影视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苏轼访谈录

1、走进苏轼

复习旧知:请学生简介苏轼生平事迹。

2、与苏轼面对面

(1).苏轼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境下与我们面对面?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美景)

(三)、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

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客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解劝他的?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辩论赛来开展教学。

主要问题:(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

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多媒体播放客的吟唱,将学生带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带进苏子悲凉的内心)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面对江月客人发出了怎么的感叹?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样面对江月,?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开展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正方: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反方: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辩论赛,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4.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6.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1)、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3.请学生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出与课文中相应的信息点。(用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再次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评价苏轼

你赞同苏轼这种面对不幸的态度吗?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人生态

度?

(五)、走出苏轼

听苏子一席言谈,我们心中对跨越苦难、不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我们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时,我们又会如何面对?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2、补写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书:苏轼访谈录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附作业

2、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赤壁赋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21:5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3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文章   作者   教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