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兴文石海地质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5 20:26:4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舒人)

宜宾兴文石海地质调查报告

一、前言

兴文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宜宾市境内,东通泸州,西接宜宾,与蜀南竹海相邻。其系乌蒙山北端山脉,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与云南省毗邻。兴文全县共有大小溪河19条,总长313.98公里,均属于长江水系。该地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兴文石海是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地内保存了距今4.9亿~2.5亿年各时代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相标志,各类地质遗迹丰富、自然景观多样、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本次实地考察,了解了石海地表岩溶地貌、地下溶洞实况。作此报告。

二、地理位置

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经10500'5"-10509'5",北纬2808'54"-28020'29"。

三、地质

石海地质构造属川南褶皱带东西构造体系。位于华蓥山裂带的西南部分,镇雄穹隆构造之北,珙长背斜东段末端。区内断裂、褶皱构造极为发育,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北西向及东西向。

兴文石海底层出露较广,除泥盆系,石灰系,第三系等地层缺失外,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

奥陶系下部的类石岩和寒武系的白云岩类部是较纯的碳酸盐岩,属于岩溶发育的层位。经野外调查核实,由于寒武系灰质白云岩风化后具砂状,较为松散,反而易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携带挪位转移,则形成了如今空间规模和系统游览长度均居世界洞穴之首的兴文石海地下溶洞系统——天泉洞。

该区的二叠系灰岩受风暴流的影响十分强烈,形成风暴岩。之中含有大量的海相动物化石,主要包括单体珊瑚、群体珊瑚、腕足、腹足、海百合等等。

四、地貌

兴文石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其物质基础为奥陶纪和二叠纪的可溶性碳酸盐岩。为了缓解脆弱的生态环境,该区采用植物萌芽、抽叶、开花、结果的时间相互交错,而达到季相变化;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同时考虑休闲场所的通风、采光。最后达到功能优先、注重景观、以绿色为主、方便游客的目的。

该区喀斯特地貌大体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冲蚀,开始形成微小的溶痕,溶痕进一步加深成为沟槽。成为溶沟。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称为石芽。兴文石海的小岩湾石海多呈浑圆芽状,因为是在薄层、泥质和硅质灰岩或白岩上发育而成,故低矮圆滑。

(2)、溶斗与落水洞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分布在石灰岩地表的一种蝶形,漏斗形洼地。溶斗按成因分可分为溶蚀溶斗和塌陷溶斗。兴文石海的小岩湾漏斗底部宽敞呈碟状,为塌陷松散堆积地貌。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水流入地下河成地下溶洞的通道,其开口在地表。其形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与井状落水洞。兴文石海的天泉洞前洞口与天狮洞都属于井状落水洞。它的深度和宽度都较大,呈垂直状,在洞口可直接见到地下河水面。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由于石灰岩的溶蚀和溶洞小幅度的陷落,在地表形成了近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负向地貌单元。溶蚀谷地是由溶蚀洼地进一步发展而成,受构造条件影响较大。石海内的溶蚀峡谷景观分布在可溶性岩石与非可溶性岩石的接触带上,受地表水和地下岩溶水不断侵蚀而形成。

(4)、峰丛、峰林和孤峰

在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形成许多独特的山峰。石灰岩山峰按照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峰丛、峰林和孤峰三个类型。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石灰岩山峰。因溶蚀洼地以及溶斗不断扩大,分割岩体而形成。石海园区内的“毛狗山"是经典的峰丛地貌。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峰林常沿构造方向排列,小岩湾区里的峰林分布方式可分析出该地褶皱断裂方向。

孤峰即溶柱,是喀斯特地区孤立的山峰,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溶蚀、侵蚀作用

造成的。园区内发育有许多典型的溶柱,如“迎宾石”。

2、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洞

溶洞是溶蚀、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的共同产物。根据溶洞剖面形态可分为水平溶洞、垂直溶洞、阶梯溶洞和多层溶洞。在石海洞乡已探明的溶洞中最为壮观的天泉洞属于多层溶洞,其贯穿了整个山体,又名通山洞。其洞口位于岩溶洼地的边坡,受地壳间歇性抬升的影响,具有成层性的特点。

①、据洞口位置和海拔高低、洞穴形态和洞内水流状况,可划分为四个洞穴层:

第一层,洞穴窄小,且洞口高出洞底数米,为一顺层缝隙。是天泉洞最低层洞穴,发育在栖霞组灰岩层中,受层间裂隙和北西向节理裂隙控制。与主廊道基本水平,长约50米,高12-15米,平均底宽10米,为现代暗河通道。暗河西侧有河流相砂砾层,堆积物宽达6-8米,高出水面约2.5-5米。

第二层,由"天窗"西南壁窄洞进入。沿崩塌体之乱石缝而下,降垂距约60米即为该层大厅。大厅高度在20-30米间。厅堂南端一支洞沿垂直节理裂隙和层间裂隙发育,总长约380米,洞宽变化不大,一般为1-3米,洞底平坦。距支洞口附近有一近百平米的洞室,十分引人注目,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花发育甚好,鹅管长者可达20厘米,外径一般为5-10毫米。第二支洞位于大厅东北侧,高宽约3-10米,底部平坦,其前段石花发育,后段为崩塌体所堵塞。由于洞室内化学沉积作用,石笋、石柱和石花等集中发育,形成石林景观。

第三层,为天泉洞主洞道。该层与前、后洞口贯通,全长约1300米。该洞按照路线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洞道宽敞明亮,高30-40米,宽35-80米,为天泉洞中已知的最大厅堂之一,称为"穹庐广厦";第二段洞高相若,但宽度骤然敛窄,仅20米左右,形似长廊。其两壁保留有岩溶侵蚀槽肩;第三段洞道变宽,约40-55米,此段崩塌堆积景观为其主体景观,崩落石块阻塞洞道,堆积如小山;第四段"石花奇观"支洞即位于崩塌小山之南侧。此山称为"云步通幽";第四段即"天窗"所在地段。

第四层,分布于第三层的洞道两壁。该层高出洞底25-35米。其中以"石花奇观"、"石林仙姿"支洞为大。具有一定的教学、旅游价值。"石花奇观"支洞:洞口标高约为650米,洞穴总长约580米,洞道坡度较缓,高度变化较大,洞口最高处近40米,洞内最矮处不到0.5米,一般在5米左右。该洞以大量发育的钟乳石为主体特征,乳头状石钟乳成簇、成丛分布,景象奇持,另外,洞中还见到充水型洞穴的两种形态标志,其一是顶板上的锅穴,其二是蚀余石,呈大小不等的尖头成列残留于洞壁,被称为"群鲸列阵",前者形成于充水时期的承压旋涡流,后者则形成于流水时期的边水线附近。"石林仙姿"支洞:洞道沿岩层倾向延

伸,总长约530米,宽度平均在24米左右,洞内化学沉积极为发育,如洞口东壁上的石枝,顶板上悬垂的管状石钟乳,"石林仙姿"厅中密集如林的石笋、石柱等,均十分引人注目。在此支洞中出现两种不同颜色的石笋,深色早期石笋的顶部被后期浅色石钟乳相连而成的细长石柱特别突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②、第一层洞穴内部常见不同高度的下蚀台阶,这种现象体现了洞穴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代表局部排水基准小幅度下降和短暂停顿期间所产生的岩溶作用结果。

本区第一层洞穴多与地表溶蚀洼地中的漏斗、落水洞想通,具有一定的汇水补条件,形成间歇性地下暗河。

(2)、地下河

具有自由水面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沿着地下裂隙和通道流动和排泄,称为地下河。如天泉洞里的长廊水洞。

五、结束语

兴文石海以及周围的人文景观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全、质量高、可以综合开发并可以达到高层次的旅游景区。该区有着天泉洞等高价值的岩溶洞穴资源。还有“化石迷宫”这样可供研究古生物的科学长廊。公园内各地质遗迹丰富,自然景观多样、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一部普及岩溶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但是,由于区内岩溶地貌的自然原因,加上景区开发建设对岩溶地貌生态环境的影响、景区周围带来的雨水酸化、硫酸盐、硝酸盐污染对岩溶地貌生态坏境的认为影响,使整个景区都呈现生态脆弱的表征。我们应该提高警觉,加强维护当地环境,减少景区内的资源破坏。提高当地居民的思想觉悟,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增强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20:2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1233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石海   发育   形成   溶洞   溶蚀   洞穴   构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